近日,被视为光伏新政“标配”的光伏发电装机配额制如期落地。至此,由国家统一规划发电配额、各省逐级分配额、企业按配额发电、电网保障性收购,这一被光伏业内普遍看好的保障制度历经波折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然而,与政策东风频吹不相协调的是,来自业内的吐槽和唱衰声浪却此起彼伏,论调大多如出一辙:当前的度电补贴标准缺乏吸引力,明年分布式发电的装机配额注定难以完成,还是投资开发大型地面电站更有“钱途”。但笔者却认为,装机容量配额目标的达成并不存在难题。真正值得业内担忧的是,下游光伏电站建设已经出现过热征兆,如果继续力推光伏电站则无异于饮鸩止渴;若光伏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光伏产业会否出现新一轮“大跃进”?困扰中国光伏界多年的产能过剩会否“按下葫芦浮起瓢”,从上中游向下游应用环节转移?
业内现唱衰逆流:分布式光伏发电没“钱途”?
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2014年光伏发电配额显示,明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共计约11.8GW,其中分布式光伏项目约为7.6GW,而地面电站则仅在4.2GW。这也意味着,从明年起光伏应用的主流模式将从当前的大型地面电站向分布式发电演变,我国光伏产业将随之跨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市场对这一光伏应用领域的重大变革却并不看好,业内更潜滋暗长着一股唱衰分布式光伏的逆流。究其原因,有业者直言,分布式光伏体量小、分布广、管理难度大,注定其吸引力不如大型地面电站;若政策不加以进一步的倾斜和保障,能源局的宏大规划将沦为一纸空谈。
其实,在各省市征求方案逐步上报的同时,能源局已经对2013年光伏装机规模做了一个预测性统计。统计结果显示,今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约10GW;年底国内累计光伏装机将达16.5GW,包括分布式光伏项目5.7GW,光伏电站约10.8GW。这样看来,虽然分布式光伏今年才被“扶正”,但整体规模已达到传统地面电站的50%,后发优势明显。如果真如唱衰论者所言,开发分布式光伏项目注定是亏本的买卖,近6GW的装机容量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么?
其实,一些光伏人觉得分布式光伏发电“没劲”,主要是与以往的“金太阳”工程相比油水寡淡。当年的“金太阳”之所以能令业者趋之若鹜,就在于其按装机容量一次性发放补贴,且前端补贴的模式相当于开发商获得一笔免费融资;一旦中标“金太阳”,开发商无需投入太多资本金即可建成项目,并获得发电收益。而相比之下,虽然分布式光伏项目的电价补贴水平并不逊于“金太阳”,但补贴却是在其20年的运营期间按实际发电量逐年发放,这就要求开发商前期投入大量资本金。对于已经习惯了“赚快钱”的光伏电站开发商来说,这种细水长流的收益模式显然不对胃口,各种抱怨和吐槽也就不奇怪了。
这样看来,部分业者对于开发分布式光伏项目不上心,说到底还是自身心态浮躁、急功近利。“金太阳”再好也已是昨日黄花,何况其事前补贴的模式致使骗补丛生,废止是必然的归宿。不愿静下心来通过改善运营水平、逐步提高项目收益率来稳健获利,而总是抱着“捞一把”的心态、指望一个项目短期内就能发大财,失望自然也是意料中事。其实,就分布式光伏发电来看,开发商租用合适的工业厂房屋顶,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之后,以低于电网销售电价的价格,将所发电量卖给屋顶所有者;而开发商则通过这种“自发自用”形式,获得政府的额外补贴。有测算显示,这样的商业模式,其中长期内部收益率可达12%-15%,不但高于核电、火电等其他发电形式,与开发地面光伏电站相比也只多不少。可见分布式发电并非没有盈利前景,只是开发商是否愿意安心做好建设和运营维护,耐心静候收获的季节。
纵观国外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度,主要包括德国的固定电价制度、英国的招投标制度、荷兰的绿色电价制度以及美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国的配额制。其实从对开发商最有利的角度来看,这些模式中还得数配额制最好。在这一制度安排下,供电公司必须通过市场寻求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和最灵活的方式来完成配额标准;而政府的角色则简化为制定目标、监督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有效监管。就现阶段的中国来看,虽然还面临电网企业垄断经营、电价形成机制有待改革等问题;但笔者相信,实行配额制后的中国光伏业,终将向上述发展方向靠拢,分布式发电在中国大有可为。
光伏电站“大跃进”:产业过剩恐向下游转移!
伴随光伏发电装机配额制的落地,就目前来看,我国光伏产业的相关政策已经基本出台完备,一些细则性、指导性的相关文件也会逐渐颁布并落实,制约产业发展的多重顽疾会得到彻底破解,而产能优化、结构调整则会迈入全新阶段。值得留意的是,上游多晶硅、中游光伏组件的过剩产能正在逐步淘汰或消化,而下游光伏电站环节却出现了过剩迹象,产能过剩有从上中游向下游转移的趋势,这不得不引发中国光伏人的高度警醒。
就往年来看,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上中游,而下游光伏应用领域的建设工作明显滞后,光伏产品对外出口量居高不下,直到欧美相继对华“双反”后企业在国外市场折戟沉沙,相关部门和光伏巨头才将重心转向国内。而兴建光伏电站便成了消化库存、提振市场最重要的手段,尽管并网效率低下、盈利能力羸弱,但光伏项目的审批速度却日趋加快。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刚刚从行业大萧条中缓过来,一些地方政府、光伏企业在光伏领域的投资狂热又重新燃起,尤其是兴建光伏电站的热情异常高涨。伴随配额制的出台,“十二五”所制定的发展目标会逐渐分摊到地方政府;以目前的态势来看,装机容量总目标的达成并不存在技术性难题。值得忧虑的倒是,一旦光伏产业所有问题集中到下游电站环节,则产业链条更加脆弱不堪;电站并网和资金补贴不能及时跟进的话,整个产业有可能全面崩溃,中国光伏业的复苏终将化为泡影。
这绝非笔者危言耸听。其实,业内对于分布式光伏的“嫌弃”也很能说明这一点。大容量光伏发电基地的上马符合我国太阳能资源集中、电力行业集聚化的基本特性,更契合地方政府贪大求全、快速出效益的政绩思维;而相比之下,分布式光伏的大力推广在帮助企业消化库存方面作用有限,效益的释放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并网问题,不受待见也就不奇怪了。其实,多数光伏企业和电站开发商都知晓,并网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其涉及电网公司、地方政府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大干快上”扎堆建设光伏电站势必会产生光伏发电能力的过剩和闲置,眼下抢装大戏看似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其实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这样的思维导向下,一旦光伏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恐怕光伏产业又会出现新一轮的“大跃进”,只不过光伏电站代替了往年的电池组件工厂。届时,光伏制造业的产能过剩流毒尚未完全肃清,新一轮的发电产能过剩又将汹涌而来;一个光伏应用大国形象是打造起来了,而光伏强国梦却是渐行渐远了。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近日,被视为光伏新政标配的光伏发电装机配额制如期落地。至此,由国家统一规划发电配额、各省逐级分配额、企业按配额发电、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