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电力集团以及传统的能源企业,对于新能源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他们一方面也明白能源变革是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却难以舍弃既得的利益。所以,这个格局或许也只能依靠跨界者来打破。
随着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接连出台,光伏应用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一一消弭,其商业模式也日渐清晰。这使得国内光伏应用领域以上游制造业企业及电力集团为主的投资格局开始改变,一批主业既非光伏也非电力行业的光伏电站投资者,正逐渐凸现出来。
专访北控绿产(青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容文博士
在俞容文看来,这或许才是中国光伏应用市场的真正破冰。
作为北京控股下属的北控绿产(青海)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控绿产”)的总经理,自2011年青海“930”项目起,俞容文便扎根格尔木负责北控绿产的光伏电站投资建设事务,几乎从零开始见证了西北光伏电站投资市场的崛起,对国内光伏电站投资市场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日前,记者在北京专访了俞容文博士,并与其就国内光伏电站投资领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交流,以下是经过整理的访谈内容。
记者:在您看来,国内光伏电站投资市场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和障碍?
俞容文:判断一个投资市场成熟与否,需要看它所涉及的政策、法律保障、金融以及商业环境是否成熟,是否成体系。如果这些方面配合得好,光伏电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市场,不但投资风险较小,现金流和收益率也都很稳定。
具体就国内光伏电站投资市场环境来看,这段时期,几乎三天两头都能看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应该说政府对这个市场的支持力度相当大。相比一两年前,投资环境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国内市场必然能够起来,这不用怀疑。
目前最大的不足,可能还是融资问题。光伏电站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投资市场,离开金融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事。这其实也是此前业外投资者较少进入的一个原因。这个市场的投资,目前能够获得的金融支持很少,加上财政补贴不能及时到位,因此对社会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小。
自从国务院两次常务会议研究光伏产业的问题以来,包括融资问题在内的诸多制约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启动的障碍都正在逐渐消解。这毕竟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许多基础和配套建设都需要时间,需要一个破冰的过程。
除了融资问题外,我个人觉得,目前还需要明确的、应该以法律法规形式确定下来的包括:保障光伏电站二十年的投资收益、电力消纳和收购,补贴标准,补贴发放方式,税收,等等。如果不能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这些问题,光伏电站的投资就始终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记者:即使在一种并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下,您也已经在西北做了三年的光伏电站投资,那么,您觉得在西北投资光伏电站是否划算?
俞容文:要了解投资光伏电站是否划算,仅仅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不够的,还要看投资者出于何种目的。不同来源的资金,或者说不同的资金性质,对于投资回报的需求是不同的,对投资划算与否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此前,在西北投资光伏电站的大约有三种“人”,他们的投资心态是不一样的,对投资回报的追求也不同。简单分析来说:
第一种“人”,是光伏上游的制造业企业。他们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拉动自身产品的销售。因为外需市场萎缩,加上低价竞争使得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为负利润,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们只好去下游投资电站来消化自己的产品。
第二种“人”,则是以“五大四小”为首的发电集团和传统发电企业。相对传统火力发电或水电来讲,光伏发电不仅成本高,而且利润薄,因此投资光伏电站对他们来说本来是很难有吸引力的。但出于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以及抢占市场资源或为能源配额作准备的目的,再加上实力雄厚、资源整合能力更强,因此他们目前反而是光伏电站的主要投资者。
第三种“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主业既非光伏也非发电业务,他们是更纯粹的光伏电站投资者,是期望通过投资光伏电站获得盈利。
由于这几种人的投资期望不同,虽然对投资回报的追求是一致的,但对于投资是否划算的理解却完全不同,因此很难一概而论。
记者:能否简单地分析一下这几种“人”的投资心态和投资模式?
俞容文:对第一种“人”来说,只要把自身上游制造业的产品销售了出去,就算获得了回报。如果还能通过电站发电获利,当然是最好不过。不过,他们会面对一个较为棘手的两难问题,也就是制造业和电站投资对资金回报的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制造业需要的是资金的快速流动,也就是现金能快速流动起来。资金流动越快,企业的经营也就越趋于健康。另一方面,电站则需要较大的固定投资,然后依赖发电产生的利润获得持续的回报。两者的不同在于,一为追求资金快速流动形成的回报,一为固定资产的形成和稳定的现金流回报。
理论上来说,如果资金充裕,如此两个方向投资也不是不行。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光伏制造企业本身现金流就很紧张,加上随着规模的扩张制造端已进入微利时代,本来就更需要现金周转,如果再去投资电站形成固定资产,毫无疑问是一件比较纠结的事情。
在这种情形下,这部分投资者的唯一出路,是尽快卖出建好的电站以回笼资金。事实上,这也正是许多上游制造业电站投资者的一致想法。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谁会买他们的电站?
由于仍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光伏电站的买卖目前还难以成为一种市场行为。即使有人愿意收购,在系统成本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这类电站的市场竞争力也只会越来越弱。何况,为了照顾上游产品的利润,这类电站的投资成本或许本身就比同期的其他投资者为高。
对这类投资者而言,如果不能找到平衡上下游产业所需不同性质资金的办法,其投资就难以为继。
下一页>第二种“人”,也是第一种“人”所希望的电站的接盘者。但对他们来说,既有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又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还能够通过投建光伏电站获得“政绩”,又为什么不自己投资建设光伏电站呢?
因此,希望第二种“人”来接盘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然,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如果价格合适又两厢情愿的话。
这类投资者,更多的可能是出于抢占清洁能源领域制高点等战略考量而进入光伏电站投资,对电站的盈利能力并不是第一考量因素,也不指望卖出电站回收投资,因此一般都会持有电站运营。
第三种“人”的构成,则比较复杂。其主业可能既不是光伏也不是发电行业,他们进入光伏电站投资领域的目的,纯粹就是期望通过投资光伏电站来获得收益。虽然这类“人”中也不乏长远布局清洁能源及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者,但不例外的是,他们对于光伏电站的盈利能力都更为看重,也基本上是以电站的盈利能力作为最主要的投资决策因素。
在我看来,这类“人”才是光伏电站真正的投资者,也只有这类“人”越来越多,光伏下游投资领域乃至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格局才是更健康的。
但这类“人”也面临着融资的难题。由于目前利用光伏电站自身作为资产抵押贷款还比较困难,这类“人”的融资渠道同样也比较狭窄。如果解决不好融资以及投资退出模式(比如电站交易市场),他们也就难以在光伏电站投资领域有大的作为。
归根结底,无论对哪种投资者来说,除了清晰的光伏终端政策外,投融资以及退出模式如果不够清晰,也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制度上的保障,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以及创新的投融资与退出模式的建立,才可能让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真正启动。
记者:为什么第三类“人”才是光伏电站的真正投资者?
俞容文:举个例子来说,我一直认为,最后真正能把新能源汽车搞出来的,一定不是传统的汽车企业。为什么?
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包袱,他们不是不知道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必然方向,但却很难舍弃现成的利益,也更不会自己去给自己挖掘坟墓。
因此,我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成功推出,一定会由跨界者来破冰,比如美国的特斯拉公司。
这个道理放在光伏发电领域也是一样。
传统电力集团以及传统的能源企业,对于新能源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他们一方面也明白能源变革是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却难以舍弃既得的利益。
所以,这个格局或许也只能依靠跨界者来打破。
不过,跨界者所面对的局面,可能也远比想象的要艰难得多。对于跨界者来讲,有时候可能完全是抱着一种勇气冲进来的,并不见得对技术和风险有多么清醒的认识。但往往正是这样的人,也才更有可能成事。
为什么说光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事业?因为光伏未来的前景虽然无限广阔,但短期来看还难成大气候。光伏目前的推动,只能由政府基于长远的战略来协调,这包括基于能源安全、环境危机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从短期来看,尽管成本一再降低,但其成本与传统能源比起来仍有很大的差距,短时间内持平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下一页> 余下全文在我看来,那些真正基于盈利为目标的跨界投资者,会更少考量这些障碍。他们也更有可能在现有环境条件下,通过技术的创新、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商业运作模式的创新,来获得基于当期利润基础上的持续发展。当然,需要再强调一下的是,前提是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至少在我看来,仅仅依靠一些政府职能部门颁布的政策性文件,或许是不够的。
也只有这些跨界者,才更有可能为光伏应的更大规模化发展趟出一条路径来。
记者:那么,有哪些资金更有可能成为您所认为的第三类投资者或者说跨界者呢?
俞容文:市场上有许多不同性质的资金,它们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和能够承担的风险有不同的偏好。有的资金只能承担很小的风险,需要安全第一,则其投资行为就可能偏保守。而有的资金可能风险承受力大一些,那它可能就会追求尽可能高的回报,就敢于冒较大的风险。
我觉得,保险业和社保这类资金,可能是光伏电站市场最好的投资者之一。
从光伏电站投资收益的特点来看,简直就像是为这类资金量身定制的一样。
首先,光伏电站投资需要庞大的资金量,这比较适合成为社保、保险、信托、证劵、资产管理等较大规模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目标。
其次,光伏电站只要设计、建设上合规合格,只要不遭受地震等大的自然灾害的破坏(当然还需要保险公司作为保障),只要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其投资就是安全的,收益也是稳定的,这完全符合这类资金对于投资安全与收益稳定的第一需求。
再者,光伏电站投资的收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回收,这与这类资金长期投资的理念也是一致的。
因此,光伏电站投资对于以安全和收益稳定为第一需求的资金都具有吸引力。实际上,很多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组合中都需要配置稳健收益类型的投资。如果光伏电站投资能实现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设计,一定还会有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被吸引进来。当然,企业上市以及发行可转债等,都是可能的市场融资方式。
基于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利用,特别是当分布式光伏应用大范围铺开后,我始终认为,太阳能电力或许有一天会免费使用,或者使用门槛非常低,就像现在的互联网一样。当然,这种免费不是天上掉馅饼一样的完全免费,而是一种技术、运营模式的创新。比如,特斯拉电动汽车利用太阳能充电桩充电就是“免费”的;再比如太阳能光伏型建材,其成本被计算到了建筑成本之中,后期发电的利用可能就是“免费”的。
那样,就会对传统能源利用格局带来巨大的冲击。目前来看,太阳能电力的确最有可能成为传统能源利用模式这一既定格局的最大搅局者和破坏者。我认为,当集中式光伏并网发电和分布式光伏应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能源利用模式,或将会有颠覆性的改变。
记者:最后问一个问题,您认为北控是哪种类型的投资者?
俞容文:(笑)你认为呢?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传统电力集团以及传统的能源企业,对于新能源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他们一方面也明白能源变革是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却难以舍弃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