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的“美国往事”:在亚利桑那的阳光中落败(上)

2014-09-19 09:56:59 尚德的“美国往事”:在亚利桑那的阳光中落败(上)-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2010年10月8日,数百名中美商人、说客、工人和政客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嘉年市(Goodyear)举行盛大仪式,庆祝中国太阳能巨头尚德在这里开办一家新工厂。这标志着第一家中国“绿色科技”制造业企业在美国进行投资。

新工厂的开张声势浩大,其巨大的资本支出和为美国工人带来就业机会的承诺赢得了亚利桑那州政客的广泛赞誉。亚利桑那州州长詹·布鲁尔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她在发言时宣称:“今天,我们庆祝提升亚利桑那州在全球太阳能市场上竞争地位的重要里程碑。”她转身对坐在身后的尚德首席执行官施正荣说:“施博士,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除了布鲁尔州长,在典礼上发表赞美言辞的还有美国太阳能企业协会主席罗恩·里奇。他满怀信心地说:“这个工厂不但代表了太阳能领域最先进的高科技,还向大家展现了美国经济的未来。”当地媒体也同唱赞歌。该州的主要报纸《亚利桑那共和报》在评论版滔滔不绝地说,尚德决定落户亚利桑那州是“美国吸引外资的重大胜利。”

对有幸在新工厂获得职位的工人来说这当然是个胜利。工厂雇佣了75名亚利桑那州工人,他们将获得3.2万至3.5万的年薪和医疗保险。尚德首期1000万美元的投资和25兆瓦太阳能电池板的产能仅占这家中国太阳能巨头2010年收入29亿美元,销售量1.5吉瓦,全球员工2万的一小部分。这家工厂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确实,虽然工厂初期规模不大,但这一事件还是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促使人们对美国未来的增长充满了乐观情绪,尤其是亚利桑那州和整个太阳能产业。尚德公司北美销售部总裁罗杰·埃弗德推测,如果美国太阳能市场能以尚德预测的速度增长,公司在几年内有望雇佣1000名美国工人。

尚德认为,嘉年市工厂的年产能最终可能达到200兆瓦,雇佣200至250名工人。除此之外,就在尚德在美国投资建厂的同时,另外两家中国主要的太阳能企业英利绿色能源和优太也宣布要在美国投资建厂。英利获美国能源部450万美元奖励资金,将在亚利桑那州或德克萨斯州开办年产能100兆瓦的工厂,是尚德初期产能的四倍。当时似乎很多中国太阳能企业都争先恐后地携巨资来美国投资建厂。

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头。最终英利和优太并没有步尚德的后尘。两家公司都取消了在美国设厂的计划,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太阳能电池板价格在全球范围内大幅下跌。与此同时,中美之间产生贸易冲突,美国于2012年10月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强行征收“双反”税。

尚德也没有实现其在亚利桑那州年产能达到200兆瓦和雇佣1000名工人的目标。在嘉年市的工厂最多曾雇佣过100名工人,只比2010年建厂时多25人,年产能也只有50兆瓦。

简言之,尚德在美国建厂和中国对美国太阳能产业的投资所带来的狂喜只是短暂的。中国在亚利桑那州的投资曾经被誉为具有变革潜力,但最终也只落得失败的下场。到2012年11月,尚德将产能减到15兆瓦。在仅仅四个月之后的2013年3月,尚德宣布关闭工厂,遣散剩下的43名工人。母公司在月末提交破产申请。此后再没有一家中国太阳能企业在美国投资。

这个案例研究讲述了尚德投资失败的故事,这理所当然引起了全球从投资者、政客,到环保人士各方的广泛关注。毫不奇怪,尚德和它代表的太阳能行业曾引起了各种争议,特别是当整个太阳能产业陷入中美巨大的贸易摩擦后。

但事后来看,尚德在美国壮志未酬可能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最重要的因素是全球太阳能产业的兴衰,而尚德亦不能独善其身。尚德这个位于中国无锡的公司,2002年仅有一条10兆瓦的光伏电池生产线,后来一跃成为世界最大光伏电池组件供应商,之后又迅速陷入破产境地。尚德的故事向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这一新兴和充满挑战产业的窗口。

中国的太阳能厂商和政府都曾雄心勃勃地想在这一行业创立世界品牌并留下足迹。然而太阳能产业也被卷入美中贸易关系和市场变化的潮起潮落中。

这个案例重点研究了尚德最初决定在美国制造,然后在亚利桑那州建设和关闭工厂的经历。案例分析了尚德在美国投资的动机,解释了其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潜在的教训。除了采用公开信息之外,我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对尚德前雇员、太阳能行业协会代表及亚利桑那州和嘉年市领导进行了大量采访,以重构尚德故事的始末。


案例显示:

˙美国联邦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前后不一致且自相矛盾。正如案例中所显示的,这有时伤害了州政府发展本地太阳能的积极性。

˙州政府和市政府在吸引外资进入需严重依赖各级政府长期激励机制的行业时所面对的风险和挑战。

˙专业经济发展组织和创业型研究大学,依靠良好的州和地方激励机制,可以影响外国公司的选择。尚德和其它公司一样,在决定是否在美国投资以及在哪里投资时必定会权衡这些因素,因为各州都在激烈地竞争投资项目。

˙将制造太阳能电池组件这类低技术制造业内包到美国的潜力。如果美国各州选择实施恰当的激励机制及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美国完全有可能从中国或德国等国家吸引制造业回流。

˙靠近生产基础设施的工厂和高效的供应链会影响成本,也会影响一个公司投资固定生产设施的决定。

  一、长江上的伊卡洛斯

美国的企业史充满了传奇式的人物,富于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创办公司,将有风险的企业推向举世瞩目的成功,当然有时也会导致重大失败。尚德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例子。

和同时代的很多中国企业家一样,施正荣并没有特权阶层的家庭背景。他1963年出生在长江的一个岛上,父母都是农民。中国家庭传统上将男孩的出生看成喜事加以庆祝,但是施正荣的生活从一开始就很艰难。本来抚养老大和老二已经很吃力了,施正荣的亲生父母决定把他送给邻居姓施的人家。那家人正巧同一天生下一个女孩,但是死胎。

在他的家乡江苏省扬中市,施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勤奋和有前途的学生,成绩优秀还会英语。他仅16岁就获得了奖学金进入长春理工大学,之后又在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激光物理学硕士学位。

在上海,施被选中出国攻读研究生学位。他希望去美国留学,为此甚至努力学习地道的美国口音。但他最终来到了澳大利亚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他只用了两年半就拿到了学位。在悉尼,施师从于被誉为“光伏之父”的著名太阳能科学家马丁·格林。

他当时正在研发世界上效率最高的硅太阳能电池。从1983年至2004年,格林的实验室将阳光转换成电能的效率从18%提高到24%。1995年,格林与他人合伙创立太平洋太阳能公司,专业从事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新型低成本光伏技术开发。该公司给施提供了一份工作。

施抓住这个机遇,留在太平洋太阳能公司工作并加入澳大利亚国籍。但在太平洋太阳能公司工作五年后,施“需要一个新的目标,”正如他日后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所说。他已经厌倦了公司对研究的过度重视,相反,他认为将现有太阳能技术大规模商业化的历史转折点已经到来。

来自施家乡扬中市的一个中国商人在悉尼访问期间找到施,并说服他在中国设立一家太阳能公司。自施1988年离开中国以来的12年里,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几十亿的外国投资。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始积极招募海外高技术人才回国创业及/或管理公司。施于2000年4月回国考察商机。

这趟考察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带着在中国创办一家太阳能公司的想法回到了澳大利亚,并撰写了一份200页的商业计划。施估计他能把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从每瓦5美元降低到3美元。他预言这家中国太阳能公司以高补贴的欧洲和日本为主要目标市场,应该可以为中国创造一个大型出口企业。

施很快又返回中国,找不同地方的官员谈他希望在中国开一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厂的设想。在当时,风险投资和成长型企业在中国还不多,因此施向几个省的地方政府寻求启动资金。

施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资、土地和行政管理费用低很多,劳动力和监管环境为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机会。他用10个月的时间建立关系并宣传他的想法。与此同时,他的两个孩子和家人则靠他的积蓄来生活。

最终,施在无锡市的政府官员中找到了合作伙伴。无锡人口600万,距离上海70英里,离他的家乡车程1小时。他们同意在无锡新区高科技工业园投资他创办的太阳能公司。他以自有技术作价160万美元和自己的40万美元投资,获得公司25%的原始股及经营权,如果业绩好的话还可另获5%的股份。新公司剩余的75%股份分派给政府基金和国有企业,以换取6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

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在2001年1月21日注册成立。中文名字“尚德”来源于中国古语,是“崇尚道德”的意思。施任公司首席执行官。一位名为李延人的中国地方官员任董事长。施聘用了一个由澳中商人和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化团队来管理尚德。

例如,2005年,施聘请斯图亚特·温翰姆担任尚德的首席技术官,后者是知名的太阳能科学家和他当年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太平洋太阳能公司的同事。他还聘请了在英国太阳能行业有三十年服务、生产和销售经验的格雷厄姆·阿特斯担任首席运营官。

尚德在2002年开始商业运营。当时,夏普、西门子和英国石油等大公司以较高的生产成本主导着太阳能这个新兴市场。温翰姆协助安排生产线和生产计划。尚德的第一家工厂于2002年开工,年产能10兆瓦。由于采用进口成套设备,尚德能够立即开始生产平均转换效率为14.5%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与西方和日本竞争对手15.5%的转换效率相差不多。

到2003年4月,尚德已售出全部初始库存。公司最初的10兆瓦装配线严重依赖进口的设备和昂贵的机器人,这个初创公司没有财力再上这样的生产线。所以施和尚德的领导面临着如何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扩大生产的挑战。施和他的管理团队如何在限制资本支出和其它成本的条件下扩大生产呢?他们设计了一个双管齐下的方法去重新组织装配线。一方面尽量减少自动化,另一方面更多地依赖人工,也就是施所称的“半自动化生产过程。”

于是尚德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疯狂搜寻便宜的二手设备。例如,无锡尚德从意大利实验室购买设备,又以半价购得美国一家破产清算的太阳能公司AstroSolar的设备。为了获得折扣,施甚至还帮助一家日本初创公司设计太阳能产品装配线设备。

采取更加劳动密集型的装配模型也有它的好处:它减少了太阳能电池板的破损率。因为机器施加的力量过大可能会部分损坏脆弱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随着新生产程序的使用和必要设备的到位,尚德于2003年12月开通了它第二条15兆瓦的光伏电池生产线。

各种因素的组合促成了尚德的成功。首先是转换到半自动化生产过程,然后是与中国和国际供应商密切联系,第三是规模经济。这三个因素使得尚德新生产线的资本成本大大低于竞争对手。2006年,无锡尚德预计一条新的30兆瓦生产线将花费约800万至1000万美元,而建立同样的生产线,西方或日本公司的成本高达3000至7500万美元。

总之,事实证明,正如施所预言的,在中国开设太阳能企业可以压低价格。新公司从一开始就比国际竞争对手有显着的价格优势。2003年,在工厂仅开工一年后,尚德就能以每瓦2.80美元销售太阳能电池板,远低于每瓦4.50美元的行业平均水平。创办尚德的时机也非常幸运: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全球对太阳能电池板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

下一页>  

全球太阳能行业的繁荣

虽然起点很低,但德国引导了全球对太阳能需求的爆炸式增长。

2000年,德国政府开始提供慷慨的补贴,鼓励公用事业公司向私人购买由绿色发电机生产的电能。这些补贴在2004年又有增长。德国政府规定公用事业公司必须签订长期合同,有的甚至长达20年,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支付溢价,而太阳能发电的价格甚至高达每千瓦时0.60美元。这是煤炭和核能发电价格每千瓦时0.12美元的5倍。这样的补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市场,也是尚德最大的出口目的地。2000-2010年期间,欧洲占了太阳能电池板全球需求的80%左右。其它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跟随德国通过了自己的价格激励政策来鼓励安装太阳能设备。西班牙颁布了力度超大的太阳能激励措施,使该国占2008年全球太阳能安装瓦数的一半。

在那10年间,产业政策和“绿色”政治的共同作用显着地影响了当时的全球市场。欧洲的激励和补贴政策导致了全球太阳能产业的快速扩张。从施2001年创办尚德以来,全球太阳能行业发电的总瓦数大约每两年翻一番。2000-2005年期间,全球光伏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3%,从大约20亿增加至98亿。

尚德的崛起

尚德扩张速度更快。在2009年以前,尚德的产量每年都能翻一番。2003-2007年期间,尚德的收入从1390万美元跃升至13.5亿美元,在2010年又翻番至29亿美元。2003-2006年期间,尚德更是实现了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50%的惊人增长。光伏电池和组件的总销售量直线上升60倍,从2003年的6.4兆瓦到2007年的363.3兆瓦,并在2010年达到1.54吉瓦。

那些年中国涌现了数十个太阳能初创公司,并迅速开始扩大生产。中国其它省级政府试图复制尚德在江苏的成功。正如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在21世纪的前10年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繁荣的时代。

但施决心把尚德变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公司。他坚信,扩张将使公司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问题是在这个时候,由于多晶硅这一太阳能电池生产中关键的原材料在全球范围内短缺,许多太阳能企业很难满足生产需求。

尚德早期的优势之一是它能在太阳能业界多晶硅供应短缺的时候确保得到供货。这是因为尚德能够实现业界最低的生产成本,因而可以适当地为多晶硅多付些钱,而不至于会影响相对盈利能力。

尽管如此,爆炸式的扩张意味着尚德不得不依靠外部融资。尚德的产量增长和债务积累速度使得施与政府任命的李董事长之间产生裂痕。后者反对扩张的速度,以及公司对新设备的支出。施后来告诉《财富》杂志:“这时候,我意识到,在公司拥有控制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我不希望再出现这种复杂的情况。”

2004年,施找到董事会其他成员,说服他们投票赶走李,并给他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的双重职务。2005年4月,施成功地从政府投资者手中买断了剩余的股份,作价8000万美元,一部分是借来的钱,还有一部分是私人投资者的钱,包括高盛、英联投资、江苏小天鹅和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在向外国投资者募集股本金之前,尚德于2005年1月初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成立了一个控股公司。2005年8月8日,尚德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了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上市的工具,并为潜在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做准备。

受德国一家太阳能电池生产商Q-Cells公司上市的巨大成功所鼓舞,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摩根士丹利于2005年12月在纽约以55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尚德的上市。27以任何标准而言,这些风险投资对尚德的投资都是回报丰厚的。尚德的IPO估计是外资投资中国公司有史以来回报最高的项目之一。

凭借此次IPO,尚德还以第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而着称。公司在2005年和2009年两次独立的公开股票发行中从华尔街共融资7.43亿美元。

除了发行股票,公司还承担了大量的债务。2007年2月,尚德通过发行可转换优先票据募集了5亿美元,2008年3月又通过可转换优先票据的发行融资5.75亿美元。2010年,中国政府也介入,通过国家开发银行为尚德提供73亿美元的贷款,资助其继续扩张。

到2007年,尚德已经成为西班牙最大的光伏组件供应商,德国的第二大供应商,以及美国的第三大供应商。2010年,尚德太阳能产品出货量超过1.57吉瓦,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供应商,并实现了施成为全球最大太阳能供应商的目标。

尚德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但自然而然地成了国家利益的代表,其在中国的地位等同于谷歌或IBM这样的著名私企在美国的地位。其股价从2005年12月首个交易日收盘时的每股20.35美元飙升至2008年1月初的每股90美元。2006年4月,北京指定尚德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主体育场130千瓦太阳能系统的独家供应商。尚德还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了太阳能电池板。显然,施的初创公司已经隆重登场了。

加冕“太阳之王”

不过,尚德并没有简单地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虽然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比某些竞争对手要低,但是尚德仍然建立了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集中研究如何将太阳能产品的价格降低到“电网平价,”也就是将太阳能发电成本降到某个价格点,使之在不需要优厚补贴的情况下也能与传统能源发电的价格竞争。

在首席技术官温翰姆的领导下,尚德公司2006年有202名研发人员,其中包括120位光伏技术专家。该团队在2012年增加至450位研发人员和264位光伏技术专家。

尚德还与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包括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和斯威本科技大学、中国的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南京航空大学和江南大学等。除了降低成本,尚德及其它中国制造商还以别的方式改变了全球太阳能市场。多年以来,光伏组件将阳光转换为电能的比率波动较大。例如,一个250瓦的组件可能有±5%的波动。

然而,中国的太阳能公司率先制造销售出没有任何负向波动的组件。这样的改进使得太阳能安装商可以向新购买太阳能电池板的顾客更准确地预估未来可能节省的电费。“中国的生产商确实推动了太阳能组件制造的变革,”马克·霍洛翰指出。他是威尔逊电力太阳能事业部经理和美国太阳能企业协会亚利桑那州分会会长。

2008年,尚德开始将一项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开发的新技术用于商业化生产。这项称作“冥王星”的技术可将高品质单晶硅片制造的光伏电池转换率提高到18%-19%的范围;并将品质稍低的多晶硅片制造的光伏电池转换率提高到16.5%-17.5%的范围。这项技术创新代表着尚德的标准单晶硅和多晶硅光伏电池的转换率大幅度提高,因为以前的转换率分别是17.2%和15.2%。这与行业内高性能单晶硅和多晶硅光伏电池产品的平均转换率18%和14%左右相比也具有竞争力。

尚德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品牌,其创始人也成为世界著名的企业家和行业巨头。《华尔街日报》将尚德高品质和低价格的组合比喻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价格。”事实上,投资者和环保人士称赞尚德因专注于质量和技术创新而鹤立鸡群,在中国公司中简直是个异类。其创始人施正荣也由于其充满理想和激情的个性而被全球媒体誉为“中国新的太阳能王”和“太阳之王。”

有几年,施维持了中国大陆首富的地位。在2008年以29亿美元净资产在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中排名第396位。2006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一篇介绍施正荣的人物特写中热情洋溢地称尚德为“中国的阳光男孩,”并警告美国读者说,如果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还不“开始竭尽所能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清洁能源,中国新兴绿色能源企业家可能要在清洁能源业务中打败我们了。”

下一页>  余下全文

二、太阳黯然失色

然而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会终结,太阳能的黄金时代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灼伤了尚德和整个太阳能产业。作为紧缩措施的一部分,欧洲各国政府,从英法到德国和西班牙都降低了太阳能购电入网的费率,这导致了对太阳能设备需求的收缩。动荡的信贷市场也使得客户很难为资本密集型项目获得融资。这导致许多太阳能计划被取消或推迟。

太阳能业的兴衰在西班牙可能最具有戏剧性。它占全球太阳能基础设施新装机容量的比例从2008年的41%,骤降至2009年的6%。不幸的是,尚德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出口到西班牙,占尚德2008年收入的37.4%,或7.18亿美元。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西班牙的产品仅占尚德2009年收入的3.6%,或6110万美元。

由于供给大大超过需求,世界各地太阳能电池板的平均价格暴跌。结果,尚德产品的平均售价从2008年的每瓦3.89美元降至2009年的2.40美元,到2010年更是跌至每瓦1.82美元。

更糟糕的是,全球多晶硅供应短缺的瓶颈发生逆转,变成了供应过剩。这是因为,从2000年代中期到末期,为了应对全球,尤其是在中国的供应短缺,对新的多晶硅生产投资加大。新的产能上马时恰逢金融危机,更准确地说也就是在随之而来的太阳能需求量减少时。在多晶硅市场价格最高时,尚德已经将资金投入到多晶硅对冲合同中。它还直接投资与多晶硅生产商开展合资项目。

然而事与愿违,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片价格在2010年至2012年间下降了73%。多晶硅在2008年价格顶峰时达到每公斤450美元至475美元,至2011年12月,每公斤跌破30美元,其后不久又跌倒每公斤16美元。

尚德对多晶硅上游供应商进行了6项大的投资。其中包括在全球多晶硅价格很高的2006年7月时与MEMC电子材料厂签订的为期10年,总额达60多亿美元的多晶硅供货合同,这家位于加州的硅晶片生产厂现在叫做“太阳爱迪生。”尚德电力另外投资6.78亿美元与合谷穴材料厂在爱达荷州的Pocatello开办一家年产2000吨的多晶硅生产厂。这家位于夏威夷的以中国投资者为基础的材料厂随后倒闭,合资工厂也从未运营。2013年,合谷穴材料厂7亿元的厂房设备仅以830万美元被拍卖。

除了遭受由合资协议所造成的损失,尚德还被迫将自己从昂贵的合同中赎救出来。很多这样的合同是很难或不可能重新谈判的,因为尚德与各供应商达成了“照付不议”的约定。这意味着不管尚德每年实际订货多少,供货商都可以向尚德开发票让其按照每年的协议购买量全额支付多晶硅或硅晶片的货款。

至2008年底,尚德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它解雇了800名中国员工,以降低成本和减少产能过剩。为了防止进一步裁员,无锡国税局在2008年12月退还尚德8亿元人民币(按2008年的美元/人民币汇率折合1.15亿美元),理由是发现该公司一个为期三年的“会计差错。”尚德公司在纽约证交所的股价从2008年初的峰值跌落到2009年初的每股5.34美元。

适应新的现实

显然,尚德管理层认识到,需要制定新的战略来适应这种更艰难的市场条件。其他中国企业的迅速崛起意味着,尚德不再是中国唯一的低成本太阳能面板制造商。而直到2008年以前,公司几乎没有做营销的必要,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只有很少几个真正低成本,高品质的竞争对手。

例如,看一下尚德在其上升时期在欧洲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在当时,尚德只需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价值”的品牌。这意味着要说服分销商和项目融资人,尚德出售的是高品质的产品,公司将生存足够长的时间来履行其保修及合同条款。尚德从其竞争对手那里吸引到顶级销售人才,其中许多人本来是擅长贬低中国产品的,但现在却要宣传尚德是一家重质量,有规模的公司。

但在金融危机之后,尚德突然发现自己身处的领域充满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尚德招聘了一个团队的专业营销人员,他们决定将品牌定位为质量很高,但却不一定是采用最先进技术,是负担得起的,但又不一定是市场上最便宜的。2009年初加入尚德担任战略营销副总裁(后来任全球营销副总裁)的郭伟泰,称尚德是“丰田”,而不是宝马。基本上是和塔吉特或宜家一样的市场定位决策,也就是以可靠和负担得起的产品吸引大众市场。

像其他太阳能企业一样,尚德用的是商业对商业的营销策略,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销售团队与太阳能安装商和分销商建立关系,而不是直接向消费者促销。“没人亲自挑选家里的热水器。一般是找信得过得承包商或安装商在你的价格范围内选一款,太阳能电池板的安装也是同样的方式,”郭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

同时,尚德也需要寻找新的机会,进入欧洲以外的市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欧洲市场占到尚德营业收入的80%。美国和中国市场仿佛是地平线上闪烁的亮点。事实上,当欧洲政府正在撤回对太阳能慷慨补贴的政策时,在美国,至少在某些州,政策正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移动,新的补贴和激励都在地平线上若隐若现。

下一页>  余下全文

三、欧洲以外 美国在招手

在20世纪70年代,在阿拉伯石油禁运和伊朗人质危机事件后,美国曾短暂地青睐过太阳能激励政策。1978年11月,美国通过《能源税收法案》,该法案对住宅安装太阳能设备提供最高达2000美元的能源税收抵扣。

1979年,在一个象征性的举动中,吉米·卡特总统下令在白宫屋顶安装36块太阳能电池板。在随后的1980年代中期,里根政府决定逐步淘汰这些激励措施,让市场来做能源决定。里根总统一上任就突然拆除了在白宫屋顶上的这些太阳能电池板。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策才朝着倾向太阳能的方向移动。加州能源委员会创建了“新兴可再生能源计划,”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颁布了“自发电激励计划。”2002年,加州通过了一项“可再生能源组合标准(RPS),”提高了州一级的奖励机制,要求2010年前加州实现20%的发电来自可再生资源。

在2004年,时任加州州长的施瓦辛格宣布了一项新的太阳能项目名为“百万屋顶计划。”在2007年,加州实施了“加州欢迎太阳能”的活动,为新型节能住房的建设提供奖励并对投资者自有的太阳能发电设备提供返款。施瓦辛格在2025年将RPS提高到33%。虽然加州未能在2010年达到20%的目标,它仍然成为美国最大的太阳能市场(见图2)。

在2000年代中期,创纪录的高油价和日益失去人心的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联邦一级与能源相关的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能源独立”这个意味着美国不再依赖进口石油的想法在美国获得了增长势头。

2005年,小布什总统签署了《能源政策法案》。在它许多规定中的一条是恢复联邦太阳能税收抵扣,使得太阳能电池板的购买者最多能收回项目成本的30%。在2006年和2007年,22个州通过或者上调了他们的RPS计划目标。到2010年,有30个州都要求公用事业部门购买可再生能源,有的还包括了太阳能所占比例的具体百分比。

能源政治

2000年代中期,对美国介入中东的日益不受欢迎,加入到了有关清洁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争论中。在许多州,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远离化石燃料,转向无碳排放的“清洁能源”似乎越来越受到美国公众的支持。这一民调结果对政治产生了影响。2008年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受访者中66%的人回答说,他们“个人有些或者非常担心”气候变化问题,而这个比例在比2004年时只有51%。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提名人,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和约翰·麦凯恩都跑上讲台说,要对气候变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并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转向太阳能也部分是由于受其他能源技术,如核技术发展的影响。美国一些地区曾出现核能复兴的热情。但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哈里·里德的行动却给这热情泼了冷水。2002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在里德的家乡内华达州的尤卡山建立核废料储存库,旨在在地质深层存储用过的核反应堆燃料和其他高放射性废物。但该计划在内华达州非常不受欢迎。2005年里德阻止了小布什的数十项任命提名,迫使总统任命格雷格·杰索科,里德的政策顾问,在核管理委员会(NRC)任职。

2009年,奥巴马总统提拔杰索科任NRC主席。在这年5月,奥巴马的能源部长朱棣文直截了当地说,“尤卡山作为核废料库的提议不在议事日程上。”2012年NRC监察长主持的两党调查报告公布,指杰索科在NRC内“战略性”地扣压信息,阻止尤卡山项目的工作并残忍对待同事,杰索科随后辞职。56不过,参议院民主党派也阻挠了促进国内常规石油和天然气钻探工作的努力。在2005年末,他们成功地用拖延战术阻止了参议员泰德·史蒂文斯(R-AK)提出的对年度众议院拨款法案所作的北极保护区钻探修定案。

由于国内核能前景暗淡,而其替代品,如清洁煤炭仍处于实验阶段,替代能源的倡导者转向太阳能,风能,天然气和生物燃料。不管是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或者作为实现能源独立之路,在这些领域的倡议得到了两党的支持。

从这里,政府的激励措施也开始进入美国。由于太阳能发电的价格与化石燃料比缺乏竞争力,尚德和所有太阳能企业倾向于实行战略性赌注,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当他们相信世界范围内政府支持政策会走向哪里他们就在哪里压赌注。在2010年前后,与紧缩的欧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似乎正朝着青睐可再生能源的方向移动。

也就是在此背景下,尚德决定在美国市场上下赌注。

下一页>  余下全文

  美国更阳光灿烂?

2006年7月,尚德正式在美国注册成立子公司“尚德美国,”总部设在旧金山。新公司是在中国母公司开始向美国出口少量库存后不久成立的。在2006年,尚德中国公司对美国出口只有不到2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板,服务于为数不多的美国用户。相比之下,尚德的一些欧洲客户曾经进口的货物比整个美国市场的还多。一个德国分销商曾购买了100兆瓦的尚德太阳能电池板。

然而在2006年,尚德的许多中国竞争对手仍在忽略美国市场。欧洲的需求仍未达到顶峰,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可能会在欧洲获得比美国更高的价格,因为得益于政府更慷慨的激励措施和更强劲的需求。

但是在尚德内部开始争论如何在不同的地域分配有限的电池组件供货。尚德最终作出战略性决定在公司认为可能会有长期发展潜力但价格较低的地区投资。美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地区。这当然是个较小的太阳能市场,但这里有围绕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

尽管如此,美国市场仍然使公司面临新的挑战。其一,美国市场的结构与欧洲市场有很大不同。在欧洲,太阳能公司的主要客户是大的经销商,他们担任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和安装商之间的中间人。在从经销商那里赢得生意之前,模板生产商必须通过银行批准,而银行则希望公司产品技术上过硬,而且公司财务健全足以兑现其对产品保修期的承诺。

此时,尚德在满足欧洲银行的条件时很少遇到麻烦。公司资本雄厚,有很大的组件生产能量,并拥有迅速扩大生产的能力。这些因素证明足以把最初持怀疑态度的欧洲人转变为热衷尚德产品的客户。

然而美国市场更不成熟,现有的激励机制还没有丰厚到可以支持欧洲分销商通常所要拿走的额外的10%的价差。美国市场的规模,也意味着它的市场是分散的,州和州之间的差别很大。太阳能企业不得不绕过分销商,直接向安装商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这些不确定因素中运营,尚德决定与开发商联合投资,以期获得在美国市场的开发经验。2008年,尚德建立了两个合资企业,双子座太阳能和双子座基金,共同在美国开发,融资,拥有和经营10兆瓦及以上的大型光伏项目。

在2008年9月,尚德公司还收购了一家名为“EISolutions”的小型安装公司,目的是为了赢得公用事业项目合同。“EISolutions”已经为领先的美国公司,包括谷歌,迪斯尼,乐斯菲斯,和索尼影业等设计和实施过太阳能项目。59而一些电力公司发现尚德公司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供应商,因为他们希望在业界找到有经验的可靠的合作伙伴。到2009年,尚德美国已发展到拥有超过60名员工。

到2007年,施开始考虑从电池生产中分出一部分组件生产。随着尚德的规模增长,公司更容易获得信贷和资金,设备价格也在下降,因此公司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动化生产过程,以提高效率。

2008年,尚德收购了一家德国的太阳能自动化系统生产商,KSL-库特勒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GmbH),并将其部分设备的设计和生产用于自己的公司。根据尚德计算,到2011年,劳动力只占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总成本的3-4%。2008年,尚德每生产1兆瓦电每年需要4名工人,到2010年,人工/兆瓦的比值已经降低到了1.49。60在这时,施和管理层还没有考虑过将太阳能电池生产搬到中国以外。太阳能电池小而紧凑,因此长距离运输还是比较经济的。分割生产过程是比较昂贵的,而且太阳能电池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断裂。施还希望保持公司对太阳能电池制造过程的集中和严密监控,以保护其知识产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太阳能电池技术和制造过程(见图3)。

此外,太阳能电池的生产也是劳动密集型的,所以没有必要将生产移到比中国劳动力成本更高的美国等区域。但施认为,电池组件生产靠近大的终端市场可能会比较经济(见图4)。

组件生产过程是将太阳能电池焊接和组装成网格并安装在金属框架上,以完成一块太阳能电池板。这个过程不需要最熟练的劳动力,并允许更多的自动化。而且完成的太阳能电池板大而脆弱,所以长距离运输比较低效。

此外,施还在尚德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尤其是有关公司碳排放足迹方面。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关注中国肮脏和污染密集的多晶硅产业。

2008年,《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广为流传的的文章,记载了中国一个位于多晶硅工厂旁的村庄的故事。在那里每天晚上村民都被刺鼻的空气刺得睁不开眼,绿草变得“白如雪。”61这是所谓清洁能源上的污点,虽然中国的多晶硅大多数是进口的。施认为,将组件生产厂搬到更离目标市场更近的地方至少可以抵消一些车船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提高企业的声誉。

再来看数字:从中国海运一个太阳能电池板到美国大约需要三个星期。在太阳能行业,价格,技术和需求在每一季度都会发生急剧变化。三周是很长的时间。尚德认为,将部分组件生产搬到不断增长的市场,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价格,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客户的迫切需求。

换句话说,如果太阳能电池板在美国的生产成本可以和在中国接近,这将形成很大优势。施认为,在目标市场,如美国,建立生产厂,也可以使尚德这一品牌在已日益拥挤和难以区分的太阳能市场中独树一帜。

美国太阳能业获得推动

即使是在尚德内部引发了关于搬迁部分组件生产的优点的讨论时,公司也并没想很快就做出任何决定。在整个2007年和2008年,公司仍然认为,太阳能组件在美国生产最终会削弱其价格优势。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工资差别:美国并没有像中国一样萌生出一个成熟和高效的太阳能制造供应网络。

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已经庞大到,在靠近生产厂的地方就已经发展出了强大的生产基础设施和供应链。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集聚,”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提出的,涉及到他的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参见图5)。

这种由供应商,分销商和劳动力构成的本地化的,密集的网络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并显着降低整体生产成本。在尚德的案例中,施认为比较明智之举是,再等几年看美国的太阳能生产网络和供应链能否强大到使生产成本具有竞争力。

但尚德并不是唯一的,甚至是第一个考虑分拆太阳能板生产过程中各个部分的太阳能企业。为了离目标市场更近,两家德国公司,太阳能世界(SolarWorld)和肖特太阳能(SchottSolar),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太阳能世界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卡马里奥拥有并经营着一家太阳能组件生产企业,是于2006年从壳牌太阳能购入的。公司最早成形可追溯至1975年。工厂雇佣了180名工人,有150兆瓦的年产能。

2008年10月,太阳能世界宣布将创建北美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厂。随后用4000万美元从日本小松集团处收购了位于俄勒冈州希尔斯伯勒的工厂,占地48万平方英尺,跨越四分之一英里。

这家工厂的两条生产线定价6亿美元,将有350兆瓦的产能,没有任何联邦补贴。在2011年的高峰期工厂雇用了超过1000名俄勒冈工人。公司宣布,在工厂运营的第一年预计将有150兆瓦的初期产能,而在2011年前产能可能会提高到500兆瓦。

肖特太阳能在德国,捷克,西班牙和波士顿都拥有生产设施。公司宣布将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开办自己20万平方英尺的工厂。为了吸引德国公司,新墨西哥州给肖特提供了高达1.3亿美元的配套激励措施。为了简化其在北美的生产,肖特太阳能于2009年7月31日关闭了位于波士顿的一家较小的工厂,裁减180名全职员工。肖特太阳能公司的新墨西哥州工厂于2009年5月11日开工,意图实现85兆瓦的年生产能力。

在2008年和2009年,有几家太阳能公司宣布计划在美国开办生产设施,尚德开始认为一个围绕太阳能生产的高效的供应和分销网络有可能比原计划提早到来。

尚德的“美国往事”:在亚利桑那的阳光中落败(下)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19 2014/09

尚德的“美国往事”:在亚利桑那的阳光中落败(上)

2010年10月8日,数百名中美商人、说客、工人和政客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嘉年市(Goodyear)举行盛大仪式,庆祝中国太阳能巨头尚德在这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