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不止一次出现“能源危机”问题,并造成全球范围内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虽然不断探明的新储量一再增加常规能源的使用期限,但从长远看,常规能源终究会有枯竭的一天,而各种形式的新能源虽早已被利用,但大规模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因此,无论是从提升常规能源的使用效率,还是从有效开发新能源的角度,能源企业的创新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态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经过长期的两位数高增长之后,我国经济正在向较低的增长速度过渡。与前些年相比,我国经济呈现出“低增长、低通胀”的双低态势。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处于这一阶段指标的合理区间内。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正在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战略性新兴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工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提高到46.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
能源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与基础产业。“十二五”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国际贸易环境趋紧,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能源企业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进展。行业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平稳,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出口保持增长,市场供需基本稳定,实现了“稳中求进”的总体目标。
能源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一方面,能源消费增幅放缓。“十二五”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的格局是能源消费量仍在增加,但其增长率已经降低。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较高水平的平稳增长。经济增长推动了能源消费的继续增加。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4.8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0.3%,超过了美国19%的占比。从另一方面看,我国企业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继续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除2011年外,2012年、2013年,节能减排的年度目标均已完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初步核算,2013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7%,相比2012年、2011年的增长率,回落0.2、3.3个百分点,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3.7%;原油消费量增长3.4%;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3.0%;电力消费量增长7.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
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把新能源产业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之一,不但国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2011年3月1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
我国在新能源发展上也迈出了较快步伐。目前,中国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三年翻番,总装机容量已位列世界第四;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太阳能发电总量位居世界首位。据悉,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也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为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利用奠定了基础。国家能源规划提出,到202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15%左右;到2050年,使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45%。在利好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加上大量民营资本的涌入,我国新能源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前期的良好发展态势。
能源企业创新发展问题
“十二五”以来,我国能源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着力自主创新,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经营绩效。当前,我国能源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的最大优势就是企业的规模实力。由于成功地搭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列车,我国能源企业规模大增,如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三家巨型企业已经进入《财富》500强的前10名之内。这一切都为未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内广阔的市场与新能源行业的崛起为能源企业通过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当然,透过成绩,我们也应该看到能源企业发展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与国际能源巨头、世界500强相比,我国能源行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国际竞争力仍然有待提高,我国能源企业需要继续加快追赶的步伐。
当前,从宏观经济环境看,我国能源企业发展中面临以下不利环境。
首先,经济增速下行影响企业的市场空间。当前我国能源企业面临的最直接困难就是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减少,企业消耗能源数量减少,企业生产能力难以满足,产能利用率不同程度下降。从需求端看,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趋缓,尤须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趋势确立,进而决定了对石油、化工、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家电等产品需求增速不快,甚至局部时段负增长,维持时间也取向中长期化。以煤炭为例,GDP增速下降尤其是第二产业增速下降,必然导致重资产行业的需求端增速下滑。2001~2012年,国内原煤产量复合增速10%,2012年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需求端萎缩导致煤炭企业不得不压低产量。
其次,产能过剩未能缓解,部分企业盲目扩张。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投资高企,中国在新能源项目方面的投资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最明显的例子出现在光伏产业。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与推动下,银行对光伏项目大开绿灯,据彭博社2012年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一直通过地方政府或者国家担保机构提供的贷款来支持太阳能企业的发展,尚德电力、赛维LDK、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控股、韩华第一太阳能和晶科能源控股等12家行业公司,共计获得了超过432亿美元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承诺。由于产能大跃进和欧美“双反”,供需严重失衡,自2011年起光伏行业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的困境,各太阳能光伏应用国家大幅下调政策补贴力度,导致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企业间竞争加剧,价格暴跌,全行业呈现亏损局面。2013年3月18日,曾向无锡尚德大开绿灯的债权银行联合递交了破产重整申请,截至2月底,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无锡尚德的负债总额已达到23亿美元,尚德电力的市值已从上市之初的49多亿美元跌到约1.5亿美元,市值缩水一度高达99%。
再次,企业效益下降,成本居高不下。近几年,能源行业效益有所下降,有时候下降幅度还较大。例如,2011年5月,炼油业当月净亏损30.90亿元,是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8月份首现年内累计亏损,前11月炼油业累计亏损117.28亿元。炼油效益恶化,最根本的因素是市场价格机制的问题。成本上升使市场价格倒挂。2012年1~11月,全行业利润总额7111.2亿元,同比下降3.3%,而全国规模工业利润则是增长3.0%。其中,化学工业利润总额同比降幅10%;炼油业亏损114.7亿元,已连续16个月累计亏损。2013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利润和收入均实现了增长,而上年利润则为负增长。同时,企业亏损状况也有显著好转,盈利能力稳中回升,行业整体效益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行业销售成本居高不下,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大幅增长。2012年1~11月,石油和化工行业销售成本9.08万亿元,同比增长12.0%,高于营业收入增幅1.6个百分点,每100元主营收入成本为83.03元,同比提高1.18元;全行业财务费用1224.1亿元,同比增长32.9%;管理费用同比增长9.2%;资金周转率2.37,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这一问题在化工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尽管化工行业自身进步明显,但与其它行业相比,成本管理差距较大。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化工行业100元主营收入成本87.0元,同比增加0.41元,高出全国规模工业100元主营收入成本1.73元,差距很大。盈利能力也明显低于全国规模工业平均水平。2013年,化工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为5.32%,全国规模工业为6.11%,低了0.79个百分点。
下一页>最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从创新的要素、过程与机制考察,我国能源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点:
一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密度是衡量产业、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能源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直不足。如上所述,本刊调查样本企业的平均研发密度为0.76%,低于国际上能源企业的平均水平。国内三家石油企业的研发密度分别是:中国石油1.01%、中国海油0.47%、中国石化0.30%。虽然巨大的规模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研发密度的下降,但中国石油以外,中国石化与中国海油的研发密度均低于国际石油巨头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能源企业与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再以国内企业比较,从近三年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比例来看,军工、信息技术类企业研发投入居首,制造、钢铁有色类企业次之,能源类企业为末。具体排名靠前的企业依次是:航天科技(15.10%)、华为技术(9.84%)、船舶重工(5.96%)。中国石油(1.01%)、神华集团(0.68%)、中国海油(0.48%)在能源企业排名靠前。
二是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从深层次看,与世界一流大企业将创新作为企业长期战略,尤其是作为应对危机和走出危机的重要手段相比,我国能源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度还亟待提高,也缺乏长期创新战略。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能源企业长期以来并没有建立起确保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大多数的企业都是根据自身盈利和资金状况来安排研发支出;在一些战略短视的大企业中,实际上是把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的利润调节器来使用,而不是把科技研发当作是打造技术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长期战略。
能源企业创新发展对策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不止一次出现了“能源危机”问题,并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虽然不断探明的新储量一再增加了常规能源的使用期限,但从长远看,常规能源终究会有用完枯竭的一天,而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各种形式的新能源虽早已被利用,但大规模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应用还不广泛。因此,无论是从提升常规能源的使用效率,还是从有效开发新能源的角度,能源企业的创新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央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部署改革。在一系列领域又有了新的突破与创新,特别是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提法对市场调节作用的表达更清楚、更有针对性。应该说,十八届三中央全会为我国能源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创造了更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十二五”以来,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长期潜在增长率正在逐步下降,经济将从过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平均7%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中国企业500强为代表的我国大企业(包括本刊调查涉及的能源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速也明显放缓。面临宏观经济增速趋缓、出口形势短期难以根本好转、产能严重过剩的严峻挑战。为此,我国能源企业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在高速增长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完成迈向国际一流企业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艰巨任务。
首先,需要确立中低速经济增长下的企业战略定位及经营模式。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速长期放缓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放弃等靠要思想。有关调研显示,尽管许多企业相当理性,反对为了短期目标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但仍然有不少企业怀有“等靠要”心理,希望再次靠政府刺激政策走出困境。应该认识到,此次经济增速下行是客观和主观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2009~2011年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世界经济增长长期低迷的原因,也有中央宏观和社会政策的主动调控、我国制定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7%的目标,目的是治理严重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创造一定空间。尽管政府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饱受诟病,但也必须承认,如果中央政府依靠自己庞大的财政收入能力,再次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也还有一定空间,至少短期内统计数据会比较好看,一些能源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会部分得到解决。但是,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是“调结构”的必要条件。目前的经济减速恰恰是调结构的好机会,比如下决心淘汰落后的经济成分如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鼓励具有战略价值和引领作用的产业板块等等。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于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成本、收益是清楚的,对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紧迫性是清醒的。因此对于“等靠要”的企业来说,应该克服等靠要心理,根据经济中低速增长的现实,重新审视企业的增长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时对企业战略进行再定位。
下一页> 余下全文另一方面,能源企业要认真审视经济中低速增长条件下企业的战略定位和生存模式。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企业一致受惠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我国能源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绝大多数的能源企业都习惯于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市场容量的快速扩张来获取利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当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7%的时候,大部分企业是亏损的。而习惯于经济增长只有1%~3%的欧美企业,却能够保持持续的增长和盈利。这样的增长依靠的不是要素投入、也不是市场容量的扩张,而是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管理能力的提升。以能源行业来说,单纯开采过程已不再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研发、采购、储存、物流、营销、服务、融资和技术支持服务等,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来源。随着服务与制造相互渗透和融合,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促进开采、制造业加速服务化。而我国许多能源企业仍然处在开采与纯产品生产加工上面,增加值较低。根据IBM商业研究院的数据,如今在一些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中,兼有服务和制造业务的企业已达20%以上,其中美国高达58%,而97.8%的中国制造型企业仍停留在纯产品生产加工阶段,缺少服务业务。然而,过去几年中国能源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正在受到产品同质化,利润率不断下降,经过数年来严峻行业竞争的洗礼,一些低端的能源企业已进入了微利时代。因此,经济增速下行有助于倒逼中国能源企业思考战略转型,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要素投入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变。
其次,需要构建符合能源企业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
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对企业而言,构建符合能源企业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有效开展科技创新重要支撑和基础。
第一,完善创新组织架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建立分工合理、定位清晰的创新组织架构。例如,国家电网通过科研机构的多次重组整合,不断完善各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改变了研究方向交叉、资源重复建设、研究工作各自为政的局面,逐步建立了以直属科研单位为骨干、直属产业单位为重点、省属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公司科技创新组织架构。
第二,建立健全的创新机制。要实现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国家电网通过战略统筹、架构重组和运行机制建设推动创新集团化运作,实现各创新主体在公司创新链条上合理布局,推动科技管理由条块分割向协同统一、分散粗放向集中精益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分散在各单位的科技经费资源、科技人力资源和实验室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直属科研单位、直属产业单位和省属科研机构的创新合力,推动个整体科技创新,进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第三,整合利用内外部创新资源。能源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既包括内部研发体系的组织,也包括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以神华集团为例,其在内部分行业建设了技术分中心,其主要发挥技术管理职能,直接整合科技资源服务于现场建设、生产、运营、管理活动,并第一时间反馈现场重大技术问题。神华在总部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2002年开始,神华就加强与国内外各地区、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战略合作。其中,尤以神华与上海市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战略合作最为典型。国家电网利用资本和技术优势,充分发挥了牵引带动作用,联合设备制造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攻关,有效利用外部创新主体在相关领域的优势资源,通过集成创新,为重大工程建设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第四,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的保障。各项保障措施对科技创新管理的顺利推进必不可少。以神华集团为例,神华集团在资金、考核、激励与人才方面给与了充分的保障。其中,神华集团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没有设比例,只要需要就投入,近年来每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规模均在几十亿元,累计投入科技创新资金远远超过100亿元。同时,根据科技创新活动来源不同对资金投入进行分级管理,对于各下属企业经由总部核准、认定的科技创新投入可直接充减当年的考核利润。此外,神华集团每两年开展科技进步奖、科技论文奖等评选工作,并定期召开科技大会交流成果和经验,表彰、奖励获奖技术团队和人员。
下一页> 余下全文最后,需要抓住机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从新一届政府的执政方略看,中速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发挥倒逼经济转型发展的积极作用,调结构已经成为新一届政府重要的、长期化的经济目标。从能源行业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尤其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优化资源配置,应主动淘汰过剩产能,甚至战略性退出某些过剩领域。应通过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与积极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能源行业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提升中国能源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
加快推动能源行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对稳增长、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能源行业拥有庞大的开采与加工基础,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如何利用我们“低成本制造”和“低成本研发”的双低优势,绕开被锁定低附加值环节的能力陷阱,向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是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现实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特别要推动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增强其在产业链上占据高端价值环节的能力和竞争力。
就目前情况而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从3个方向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促使企业尽快转变传统增量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抓紧淘汰落后产能,有效整合内部资源。二是采取更加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不断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尽快从传统产品制造商向综合成套服务提供商转变。三是鼓励企业跨国发展,支持传统产业集群式“走出去”。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能源企业要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战略性利用。企业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可以提高传统产业制造水平和管理决策效率,增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制造型企业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利用,有利于加大开采、制造过程中的服务比重,促进传统能源产业的服务化,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改造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实现传统能源产业的信息化、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新能源产业是能源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新能源产业加快培育成为能源行业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能源行业的转变发展方式、抢占世界经济战略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能源行业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支点;当今世界,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制高点,就是争夺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能源企业应把握政策导向,借助政策支持,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布局。相关的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在当前环境日益恶化,中央高度重视环境治理问题的情形下,能源企业尤其要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和相关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时候,切忌盲目跟风投资一拥而上;能源企业必须结合现有产业特征、技术储备情况及研发优势、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科学做出产业进入决策。
(本文由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执笔)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近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不止一次出现能源危机问题,并造成全球范围内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虽然不断探明的新储量一再增加常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