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最大“对手” First Solar转做晶硅了 李河君怎么办?

2015-01-30 02:02:59 汉能最大“对手” First Solar转做晶硅了 李河君怎么办?-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 没有一点点防备,只是一夜之间,马云被新晋富豪李河君挤下首富之位的消息就占满了中国各大媒体的首页。这一切的起因,都是源于汉能薄膜发电市值的暴涨:截至2014年11月20日,汉能薄膜发电每股价格站上1.92港元起,市值达到了800亿港元,成为全球市值第一光伏企业;然而,短短两个月过后,2015年1月27日收盘时间,汉能薄膜收报3.73元,总市值达1552.93亿港币。当这个数据被有心的媒体曝光后,霎时间李河君首富的呼声铺天盖地。吹捧者有之,质疑者有之,然而,更多的人还是在看热闹——这到底是一个闹剧,还是因为世界变化太快?

正是由于汉能才成就了李河君的首富称号,那么不妨先了解一下汉能。它到底是怎样一个公司?

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李河君进军太阳能行业的主跳板。汉能进入太阳能行业时间较晚,2009年金融危机后才踏入到光伏领域。而且与尚德,英利等主流企业不同,汉能选择了薄膜技术。薄膜相对于晶硅技术来说,技术壁垒更高,成本下降曲线更缓慢,另外还有电池寿命,转换率衰减等问题。因此经过几年的商业竞争,目前全球只有美国的Firstsolar公司才能将薄膜技术既玩出水平又玩出规模。

有人评价说,其实李河君的太阳能生意,论规模在太阳能界不算大,论时间进入的也不早。其在圈子里面获得热议的原因是其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以及李河君对于自己太阳能生意的高调宣传。

资料显示,在汉能进入光伏行业的2009年之前,彼时因为晶体硅价格虚高,因此薄膜电池发展较快,薄膜技术和晶硅技术的全球产量比例尚在二八左右。但后来晶硅价格逐渐回归正常,价格从最高400美元下降到目前20美元左右,而且晶硅技术的效率提升很快。2009年之后,薄膜技术的市场份额日益减少,目前薄膜技术和晶硅技术的全球产量比例已经达到0.5比9.5左右。近几年内,大批的薄膜技术企业破产,汉能也因此能够抄底那些曾经在业内风光一时的薄膜技术企业,包括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e,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

然而,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抄底”行动,让汉能一举成为全球薄膜光伏发电行业的领导者。不管是从企业规模、产品产能还是技术领先程度上,收购了如此多先进薄膜企业的汉能,已经远远地将其原先的同行抛开。两年前汉能与哈高科市值差不多,可是两年多后,汉能就从每股0.2元七八十亿市值涨到现在1600亿市值,而哈高科却从18元跌到了6元,跌到了剩30%,一个向上涨,一个向下跌。在总体规模上,两者已经不在一个数量级别上了。

“2015年1月27日,全球目前市值最高、技术最领先、规模最大的太阳能薄膜发电企业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566.HK)宣布,向汉能控股收购 Alta Devices公司的全部已发行股本,作价为1,500万美元。”在一篇关于汉能收购Alta Devices的新闻报道中,媒体是这么的“钟爱”汉能,以至于连用三个“最”字。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然而,在企业之间,果真摊开来将市值、技术、规模分开比较,相信说服力会强很多。那么问题来了,汉能最大的对手是谁?


  薄膜双雄:First Solar与汉能的“相爱相杀”

自从2009年薄膜组件产量达到全球组件产量19%的最高比例以后,薄膜发电产品市场开始大幅衰退。到如今,与薄膜有关的太阳能市场已经大幅度衰退。理由相当简单,除了一些极为少数的个例之外,薄膜组件价格相对昂贵、低效,比起中国如今主导市场的主流晶体硅电池技术比较起来基本无利可图。

虽然,这些年来薄膜组件的产量一直在稳定上升,然而,这些增长很快就被更高产出的晶体硅电池给抛开。即使有被寄予厚望的行业领导者,如第一太阳能和Solar Frontier的努力,据GTM Research 预计2014年薄膜组件的产量仍是在组件总产量的10%,这是自2006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或许现在定论薄膜光伏的利润能力还为时过早,但事实上,对于薄膜技术的最大支持者,仍在依靠客户勉强维持生存的第一太阳能来说,这终究不是个好兆头。

第一太阳能,也就是First Solar,是汉能崛起前薄膜发电技术最大的支撑者。如果汉能要走出去,First Solar也将是汉能在全球薄膜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两家公司的来源地截然不同,直到今天,他们在光伏行业中的行为也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但是他们有着同一个薄膜光伏梦想。尽管在过去几年中,由于薄膜效率和成本短板,较晶硅而言薄膜光伏缺乏短期竞争力,但由于两者的维系,薄膜产业仍将处于良好状态的方式。

在我们看到一些细节之前,不如先审查薄膜目前在行业中的位置,以及考虑是什么在推动公司的制造计划。

  

当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每年5-20GW的市场时,普遍的看法是新增产量是扩大市场份额的答案。当时认为,如果出货量增长,收入可能才会提高,(当然)假设平均销售价格将下滑不会太多。因此,发展业务意味着增加产量:足够简单。每个人都为此忙个不停,直至2010年,一些更甚于其他。银行、投资者和政府排队支持甚至最雄心勃勃的薄膜业务计划或技术(经常被定位为一种产生本土清洁技术就业岗位的方式)。在2006至2012年间,超过一百七十亿美元的资本支出被划拨给新的薄膜光伏工厂。

但是在2012年当产能过剩打击光伏行业时,晶硅和薄膜制造商受到不同影响,这一影响今天仍可看到,尤其是薄膜产业10%的惨淡份额,更是让人看到其影响之深远。薄膜生产商们不得不考虑其现有的产能水平,是否有能力来维系现状。或者换个角度,从第三方下游客户角度来看,他们是否有有选择客户的能力。而非单纯的做“生产和装运”载体?

对于晶硅产业而言,产能过剩意味着领先的晶硅供应商处于更强劲的竞争地位,具有灵活性外包生产,使得出货量水平根据市场需求迅速提高。较低级制造商(尤其在中国)有如此多的晶硅产量的事实使得对晶硅领导者具有更大利益。中国知识的相互交流进一步强化提供给中国晶硅生产商的选项。工厂精简运营的概念迅速形成。

事实上,2014年初,如果英利绿色能源(Yingli Green)或天合光能(Trina Solar)等需要额外千兆瓦的产量(从硅锭到组件),可能在六个月内以2.5亿至3亿美元的成本出现。如果有困难的公司用于生产,这一数字减半,如果辅助设备被启用或者租赁安排落实到位,减少更多。但更好的是,让其他人生产产品并重新命名,根本没有新的产能相关成本。

薄膜制造商不能从组件销售的角度明显这样做。但是如果他们希望发展其下游业务超过其允许的内部产能,他们将必须这样做。否则,下游业务(任何一年中项目储备中实现的新项目)受到内部薄膜产能利用率限制。例如,如果拥有下游项目业务的领先的薄膜制造商碰见任何不可预见的制造问题,或希望迅速地扩大其项目业务,那么唯一的途径将是买进晶硅组件。

毕竟,项目开发商都从事销售能源(或销售资产),多数保留一个技术无关的方式:如果抓住短期商机,何须垂直整合薄膜生产商或项目开发商,不如给予其下游团队采购内部或晶硅制造商组件的灵活性?

所以,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原因推动下,第一太阳能“背叛”了作为战友、也是对手的汉能。

下一页>  

  First Solar 放弃坚持 转投单晶硅技术

First Solar在马来西亚开设了一家生产高转换率电池面板的工厂,接下来的十八个月关于该工厂的报道基本会集中在电池的转换率上面。

该工厂100MW生产线将会使用TetraSun的技术生产单晶硅电池单元,该技术是由First Solar于2013年引进的。媒体Greentech曾爆料一份TetraSun的演示文稿,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电池单元的转换效率会超过21%,是由156mm制成的,和125mm晶圆相比输出效率更高。生产该类电池单元还需要特别薄的铜线,既会增加电导率又会减小损耗。

该消息值得关注主要有如下两方面原因。首先是,First Solar之前生产的是碲化镉材料电池,该类电池材料属性、结构与单晶硅电池完全不一样。该公司过去几年对铜铟镓硒技术进行了投资,但是和其他公司一样,最终也放弃了该技术。这类似于LCD电视生产商转投生产OLED电视。

其次是电池的转换效率。过去几年,许多分析师和从业人士不重视电池的转换效率。而成本是太阳能产业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但是提高转换效率是可以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也是最好最重要的手段。FirstSolar已经在实验室研制出转换效率高达20.4%的碲化镉电池单元,但是仍低于市面上任意一款硅基电池。SunPower能在市场立足凭借的就是其产品的高转换率。Silevo公司曾是实验用电池模块的生产商,去年已被SolarCity收购,计划专门研制生产高效率的电池面板。生产高转换率的电池面板的成本较高,但是在相同的投资、土地占用情况下可以生产更多的电能。提高转换率是一项巨大的科学挑战,但是和太阳能电池自动安装技术相比它又是易于管理并可得到预期成果的。

将新型高效电池面板和单元引入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该计划的支持者又不得不论证其可以在花费不会过大的情况下建设新的工厂。但是该计划的带来的收益是不可否认的。尽管不会像2005-2007年间那样,会在一些新的想法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依然需要有针对性的,尽最大努力提高光伏产品的性能来扩大光伏市场。

当然,在汉能突然奋起的时刻,First Solar的这个新闻,无疑再次将薄膜发电路线争议推到了世人面前。在薄膜光伏这条战线上,汉能和First Solar既是对手,更是战友。汉能市值这么大,技术路线又紧盯着CIGS和砷化镓等薄膜发电,First Solar突然转投晶硅,会不会被打脸?

下一页>  余下全文

  不同的战略 重叠的薄膜梦想

从表面来看,FirstSolar最近中断长期技术愿望标志着几年前开始的大规模重新组织的结束;从积极新增产量到很大程度上保持工厂足迹静止(或减少),并且做一切其他可能的事情推动向前发展。取代新增2GW产量(类似于现有的CdTe生产线)达到4GW,替代方案是利用现有的2GW并将其在五年改造为4GW。在光伏产业范畴,并且当比较FirstSolar的薄膜和晶硅同行的上游战略时,那是FirstSolar投资者日输出的重要收获之一。

当然,人们可能认为是否效率路线图过于宏大或过重,是否拆分薄膜生产线的前后端将具有成本效益(Uni-Solar和Nanosolar也是这一概念的支持者),或者FirstSolar可以返工多少闲置的设备以节省更多资本支出。但是作为一个概念,战略和路线图有出路,远远超过任何其他人的倡议。并且作为一个额外利益,实现的路线利用每年实现的里程碑显示。

让我们再次转向汉能的薄膜战略升级。

在过去的几年中,汉能也重新组织其薄膜在光伏行业中发挥的作用。此前,数千兆瓦的工厂建设在中国,用于非晶硅基生产是唯一重点。Apollo Solar是这一大胆的举动中最重要的收购案例之一。在直至2013年底的四年里,对Apollo Solar的投资用于交钥匙非晶硅基薄膜交付达十五亿美元水平。在其最近的年报中,汉能评论道:“本集团目前正在迅速调整生产线。”(对于其薄膜竞争对手,在五至六家工厂调整1-2GW非晶硅基产量的想法可能似乎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

然而,进入2013年来,汉能却又似乎不再谈非晶硅薄膜,而是开始转向CIGS,转向砷化镓。2015年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宣布向汉能控股收购 Alta Devices公司的全部已发行股本,作价为1,500万美元。这次收购的主要目的在于,汉能薄膜发电将 Alta Devices世界领先柔性薄膜电池的研发能力与本集团的技术资源整合,以达到进一步整合全球薄膜发电技术的长远目标。而在此之前,汉能已经收购了3家在CIGS路线的技术领先企业。汉能薄膜发电副主席、首席执行官代明芳表示,此次收购标志着集团除了拥有CIGS(铜铟镓硒)薄膜发电技术知识产权外,进一步整合Alta Devices世界领先的砷化镓柔性薄膜电池生产技术,为汉能引领全球薄膜发电,开创人类移动能源时代奠定基础。

汉能收购Alta Devices 太阳能全动力汽车呼之欲出

汉能自下而上的扩大CIGS市场份额

援引新闻稿中的话,此次收购后,汉能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强化核心技术的优势整合,使汉能有能力为任何移动、可携带及可穿戴设备提供高效、稳定的薄膜发电电力供应。今后,汉能将继续保持国际、国内市场并重的发展战略,在深化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柔性屋顶、户用发电、汽车应用等现有业务的同时,通过与阿尔塔的技术整合,积极开拓在消费类电子设备,如手机移动充电、远程勘探、汽车、物联网等移动电源领域的业务发展——这完全是和FirstSolar不同的成长路线。在First Solar还在努力做最好的产品、卖最好的产品的时候,汉能想的是怎么通过自己的手把产品应用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去。引用NPD Solarbuzz高级分析师Finlay Colville的话,技术市场份额只能自下而上。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30 2015/01

汉能最大“对手” First Solar转做晶硅了 李河君怎么办?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 没有一点点防备,只是一夜之间,马云被新晋富豪李河君挤下首富之位的消息就占满了中国各大媒体的首页。这一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