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3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以1600亿元“身家”超过了马云和王健林,成为胡润百富榜16年来第12位中国“首富”。
相对于万达和阿里巴巴,李河君的汉能集团(以下简称“汉能”)之于公众相当陌生,即便太阳能行业人士,对其从事的新兴的太阳能薄膜发电业务与其拥有的高达1700多亿的市值也多表示“看不懂”。
2月10日上午,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这位新晋首富。“懂不懂”汉能,成为他评价外面世界的一把标尺。
“他们都没读懂汉能”记者:当新“首富”十多天了,感觉如何?很多中国企业家其实并不希望上富豪榜。首富”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也不是我所追求的,如果“首富”能让大家更多了解薄膜发电,倒是很好;当然带来很多困扰,比如现在很多负面报道,总的来说希望“首富”这件事快点过去。
记者:相对于公司的基本面,1700亿市值很多人表示“看不懂”。
李河君:以前市值不高原因是香港人不懂汉能,不理解,香港投资是短期投资。现在有了沪港通,内地很多素质层次比较高的投资者读懂了汉能,知道薄膜发电、移动能源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也有客观原因,汉能股份结构调整,以前股票大部分在香港人手里,现在香港人卖了,中国内地股民买,整个结构是一个绩优股。所以,我认为沪港通是汉能市值的主要推手。
记者:你个人持股97.57%的汉能控股,对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的持股比例达73%,市场上的股票那么少,让想“做空”的机构没办法做,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李河君:对,香港证券市场非常发达,他们有些做空是合法的。因为大家都看空,觉得这个事不可能,很多外国投资者,包括前段时间国外媒体的报道,都是没读懂汉能。也正因为他们没读懂汉能,乱动,所以他们赔得很惨(笑)。
记者:这么多关联交易怎么理解?(注:2015年1月,《金融时报》质疑汉能薄膜主要销售来自于关联交易:自2010年以来汉能薄膜发电合计实现148亿港元营收,几乎全部为向母公司汉能集团销售设备所得。)
李河君:关联交易是一个过程,之前大家不知道什么叫薄膜、移动能源,大股东扶持一下,就像父母扶持孩子成长,2014年汉能薄膜发电已经变成成年人了,前两年的关联交易,这两年已经彻底突破,2015年更不用说,会更少。关联交易目的是为了不关联交易,孩子长大了,父母就会让他面对风雨,但当他只有三五岁的时候不行。
记者:帮“不懂”汉能的人问一个问题,李主席为什么这么自信,关联交易还这么理直气壮?
李河君:自信来自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因为我对这个行业理解得透彻(毫不犹豫地说)。2006年施正荣(无锡尚德创始人)他们做的时候,我做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
光伏就研究了三四年,2010年1月汉能正式开始做薄膜,当时很多人做多晶硅(注:光伏行业,一直存在晶硅和薄膜两种技术路线之争,前者是目前应用的主流),汉能不做,这是基于对行业的战略判断,那就是薄膜化、柔性化是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方向,现在来看越来越正确。
汉能现在1700多亿市值,是太阳能行业全球市值排名第2到第6名的企业市值总和,这已经代表了市场的回答。
记者:据说你在内部讲话判断,今年汉能市值还会翻倍,所以你认为汉能还没有达到市值极限?
李河君:(犹豫了一下)翻几倍不知道,非常有信心。今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汉能有个121计划,2020年我们公司实现销售收入一万亿,市值两万亿,盈利一千亿。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汉能定位完全不在光伏行业”
记者:外界对汉能的质疑,主要在于没有看到汉能的产品。中国很多企业家做事,会倾向于先埋头做产品,做好了才敢拿出来,而你却先大张旗鼓地说开了。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做事?
李河君:这个问题对了一半,不是没看到产品,我们的产品国外很多,中国还没有,收购的Solibro产能有三四百兆瓦,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也有150兆瓦左右。我们现在还在做装备国产化,2014年底河源基地已经有100兆瓦的CIGS(铜铟镓硒)产线投产,今年还有1GW(吉瓦)CIGS投产,明年的产能将更多,会陆续投放市场。薄膜行业目前问题是产能的释放需要时间,所以现在汉能不是产品卖不出去,而是没有那么多产品可卖。
汉能要改变世界,这个事首先要把观念改过来,让大家理解什么叫薄膜发电,什么叫移动能源,这很重要,转变观念就要通过民用化推广,比如现在手里有一个薄膜发电的充电宝,一下就能理解什么是移动能源。
记者:所以汉能其实要走的路完全是基于消费品,基于更广大消费者的路,跟光伏行业现在以工业为主完全不同?
李河君:完全不同。他们(光伏企业)做的光伏是“小光伏”,我做的是“大光伏”,大光伏是移动能源、分布式电站,别看西北的地面电站那么大,那只是小光伏,没有国家补贴做不了。我们不用补贴,我们直接干。
记者:这么说,汉能的定位完全没有在光伏行业?
李河君:是,前段时间有人说我们要灭了英利,我从来没有说过这个话,不知道哪来的。
记者:民用产品一直不是传统光伏企业的主业,因为体量太小,而汉能战略是“工业为辅,民用为主”,做民用产品如何能支撑起汉能业绩?
李河君:民用太阳能的市场容量非常大,汉能目前成立了8个事业部,包括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户用发电、农用设施、汽车应用、电子产品、通用产品、商用无人机、特种产品,每个细分市场的容量超过万亿。
前几年,我们也走过弯路,做过地面电站,此后我们转型也费了不少劲。我们当时想法很简单,产能先销售出去再说。
讲到光伏,特别希望讲一点,地面电站对于光伏来讲不应是主流,主流应是分布式和移动能源。很多做地面电站的光伏企业,没有理解什么叫真正的光伏。我曾经和一个著名的企业家讲过一个观点——你什么时候放弃地面电站,什么时候才算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光伏。
打个比方,电网好比是一百节车厢,运输火电等于是满载输送,而运送太阳能相当于整列火车只装满了20节车厢,而80%没有货,所以成本肯定贵。所以我说,他们没理解真正的光伏,真正光伏不是发电上网,而是移动能源、分布式能源,完全跟传统能源相反。中国很多企业家,包括做晶硅的,都没有真正理解光伏的真正意义。
记者: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你认为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李河君:汉能战略优势在于战略前瞻性,我们做金安桥水电站干了十年,当时所有人都质疑,不相信我们能干成,我说我们能干成,几百亿的投入,结果证明我们是对的。
汉能薄膜,起初所有人,包括公司一些高层也反对,都想过做晶硅,因为挣钱快,当时高层甚至说一半做晶硅,一半做薄膜行不行,最后被我否决掉,就要把薄膜做起来。现在来看,大家都觉得汉能的路子很正确。
记者:这是战略层面,从战术来讲,是不是当时也考虑过如果做晶硅,花很大的力气也不一定能做到行业第一,因为已经有英利、尚德在了?
李河君:恰恰相反,当时如果做晶硅会很简单,汉能的水电产业基础好,与薄膜相比,晶硅的投资只有1/8,而我们选择了投资额高8倍的薄膜。做晶硅很快,不到1个亿的投资就可以做起来,而薄膜有资金、技术双门槛。正因为薄膜难度很大,所以很多人做不了。
记者:主打民用市场,相当于快消行业,跟做水电和薄膜制造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和方法论,你个人怎么学习做产品经理?
李河君:亲自做产品经理我没有这个本事,我做产品开发集团CEO是表示我对这个事情的重视。我不会像马化腾他们那样,自己做首席技术官什么的,我没有这个水平。我是一个战略引领者,精神引领者,但不是一个低头(做具体事务的人),我是甩手掌柜。我们做金安桥水电站时,干了十年,我只去了不到六趟,其中两趟还是陪领导考察。
“我做实业起家,不懂上市公司”
记者:我看汉能年会说2015年是“决胜之年”,有决定生死的意味,怎么理解?
李河君:2015年是很关键的一年,我们前三四年都在并购技术,今年会有大量产能释放,大量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记者:到今年年底,怎么判断胜没胜,有什么量化的指标?
李河君:很简单,产能上去了,销售额上去了,市值上去了,就是胜负的评判标准。汉能集团的总目标是千亿销售额,上市公司我不方便讲,但可以说,会比去年有几倍的增长。
今年户用发电系统的销售目标是40万套,100亿销售收入,让千家万户真正知道薄膜的好处,特别在南方大量推广,每家每户花三万元,屋顶装机容量三千瓦,一个家庭用电基本就够了。同时,今年年底推出至少三部全太阳能电动汽车,将是颠覆性的创新产品。
所以今年股票会有更好的表现,股价四块、五块不算什么,汉能面前是一百块钱的空间。
记者: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变量,现在汉能关注度这么高,要是今年没能拿出漂亮的产品,首富也好,市值也好,会不会一损俱损?
李河君:汉能是做实业起家的,这么多年下来,小水电站从300千瓦,600千瓦,3000千瓦到比葛洲坝还大的金安桥300万
千瓦,我相信一件事情,只要闷头把产业做上来,股价自然就上来了,产业做不起来,股价自然就会下去,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汉能现在还是发挥老传统做实
业,我这辈子只做过一个上市公司,以前没有做过上市公司,我也不懂上市公司,现在我既然有一个上市公司,我很爱惜这家公司。
记者:刚刚上新三板的汉能碳不算上市公司。
李河君:碳资产公司只有几千万,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摆手),更大的机会在沪港通。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