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光伏:是必杀技还是噱头

2015-07-15 14:08:59 “互联网+”光伏:是必杀技还是噱头-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也在很多人眼里成了阿拉丁神灯,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在光伏之前,“互联网思维”的旗手是雷军的小米、贾跃亭的乐视等。这些品牌或产品在极短时间内爆红网络,引发关注热潮,并创造销售奇迹,让更多的业内人以为就此找到了成功的捷径。

一时间人人都在谈论这个生造的词语,更催生出一大批“追梦”公司。光伏行业自然也不愿错过,一大批人举着“互联网思维”的大旗,嫁接到光伏,做着“有朝一日颠覆传统光伏产业模式,造就新兴光伏时代”的美梦。甚至一些企业不惜采取改名、并购等手段来加入互联网的大军。

而前方究竟如何?没有人敢断言。

大数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光伏行业,后期运维被认为是“互联网+”在光伏行业率先落地的领域,吸引了一大批企业涉足。在这些企业中,大谈“大数据”、“能源互联网”、“投资未来”等概念的不在少数。

运维市场背后巨大的市场规模支撑了这一领域的火热程度。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光伏电站装机总量达30GW,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光伏应用大国。行业人士测算,按照运维成本占光伏电站收入的8%来计算,每年光伏电站运维市场规模将接近34亿元。并且随着光伏电站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这一市场规模将成倍增加。

就目前的光伏电站运维管理来看,主要存在着因前期电站设计不规范、施工不达标,后期发电系统硬件设备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导致问题频出的怪像。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垃圾数据得不到有效甄选,且数据得不到准确的分析,没有最终的解决方案,对业主来说“海量数据”只能是“皮毛理论”的延续。

但事实上,目前在光伏运维领域存在得更多的是过多的噱头和完全膨胀式的鼓吹,这也让一些业内从业者感到无奈。北京木联能软件总经理李伟宏对记者表示,现在一些所谓的涉光伏运维的公司,动则号称自己有G瓦的数据,这是完全不可信的,毕竟中国光伏电站大规模发展开始于2013年,两年获得所谓“海量数据”多少有自我炒作之嫌。

“就连木联能,从当年金太阳开始做起,直到今年6月份才积累了5.5GW,这些所谓‘海量’数据的公司恐怕连我们的零头都不到”。李伟宏说,作为技术服务型公司,不应该停留在概念阶段,而应该更务实一些。借助媒体过于泛滥的概念炒作,只会把整个行业引入歧路。

对于概念的炒作和“忽悠”。晖保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许瀚丹也表达了不满。“现在有一些公司在炒作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连光伏电站要解决的最基础性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号称有海量的数据。在没有实证数据的情况下,过渡误导媒体的导向,已经使一些电站投资者对行业的整体数据提供能力产生了质疑,更别说这些公司口中所谓的‘能源互联网’了。对电站发电效率、电站安全性、电站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的‘回避’,以及与大数据无线传输成本的有背逻辑的信息传达,显然违背了作为光伏运维产业链中责任体之一的初衷。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摆在当前中国光伏产业面前的最为现实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解决方案:高效率运维要支撑起增收

提高发电量,降低运维成本,最大化地提升电站收益,这是运维企业向客户传达的根本理念。

在光伏电站长达25年的生命周期内,发电量会逐年递减,这与光伏组件、逆变器、直交流电缆等多个因素相关,尤其是光伏组件衰减这一隐形杀手,是光伏电站运维的一大难点。

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世民在“光伏电站质量标准与投融资风险管控研讨会”上表示,在西北地区,光伏电站出现的最大问题是长期高温导致组件功率下降(10~13%)、沙尘覆盖组件表面影响发电效率。第三方检测机构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亦有数据显示,在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一些光伏电站中发现大批量热斑、隐裂和功率衰减等质量问题。其中甘肃某10MW光伏电站,一半以上的光伏组件功率明显衰减。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王斯成指出,在西部电站做的测试结果显示,一些大型光伏电站在运行了2~3年以后,光伏组件的衰减大概是3.8%-7%,其他一些小的光伏电站可能更严重。光伏组件衰减,直接影响了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使电站发电量大打折扣。

针对组件等发电主体的质量变化,在华为看来,通过组串逆变器的智能检测和数据记录功能,5分钟甚至1分钟记录一次实时采样数据,精细到每一个输入组串可以随时掌握每一个发电主体的发电情况。

华为Fusion Solar解决方案通过以组串为基本单元将电站全部数字化,使所有组串、设备的属性信息、状态信息、历史操作信息、物理位置信息、逻辑位置信息在管理系统中可视、可管理。通过实时监测迅速找出受损组件,降低发电损失。

华为这种由采集终端到数据传输到数据分析再到分析结果的全流程化的智能解决手段得到了黄河水电公司新能源发电部安全生产部主任杨磊的认同,“故障率仅为0.1%。2014全年,华为智能光伏发电量比集中式发电量高2.5%,100MW电站每年多发电约400万度,即每年可多收益400万元。”

相对于华为,晖保智能则通过智控TM远程智能管理系统,利用传感器对于外部辐照度、环境温度等外部信息进行采集,而数据的分析、管理则由相应的软件系统来实现,不仅可以实现实时直观读取关键设备运行数据和环境数据,同时还可以支持所有基础数据的历史查询和对比,对处于运行状态的设备进行预防性报警,增加客户的电站运行和产出效率。

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总经理许映童表示,无论是哪个技术方式对于光伏电站投资者来说,解决问题才是重点。“随着运维的电站规模越来越大,区域越来越分散,现有的管理工具缺乏有效的可视化和IT工具支撑,缺乏可信的数据,运维效率低下,对一线运维工作人员来说挑战相当大。少量电站每站一套完整运维班组,各司其职,手抄报表向集团汇报则更为原始。这背后则是投资者、业主总部的集团管理者对低效率运维方式越来越不满意”。


警钟长鸣:直流拉弧的隐痛

前面提到光伏运维企业降本增效的不同方式,然而如果不能保证电站的安全可靠,更多的互联网思维都只是空谈。

今年5月份,苹果公司位于亚利桑那Mesa的数据中心工厂屋顶突然起火,现场浓烟四起。此次火灾也导致该电站组件提供者FirstSolar当天盘中大跌近8%。而不久前,中山长虹项目一名施工人员在连接组件阵列时遭直流电电击致死的事故更是引起了业内对于电站安全性的诸多争论。

广东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电站研究室主任孙韵琳在“光伏电站质量标准与投融资本风险管控研讨会”上表示,影响光伏电站可靠性的因素除了组件因素外,最大的问题就出在运维不足或缺陷。而中山电击事故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约200W/平米光伏组件在清晨开始工作时,组件温度角度,然而太阳能电池输出电压随温度下降而相对升高。在高压下,汇流箱中开关或导线导通瞬间引发支流故障电弧,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对于孙韵琳的观点,TUV莱茵李少博表示认同。通过TUV莱茵跟踪发生损坏事件的评估,45%是因为过电压导致的安全事故。

王斯成对于直流拉弧引发的电站事故的广泛性给予高度关注。他认为,光伏电站起火原因40%都是由于直流电弧引起的。因为整个电站的接头有成千上万个,任何一个接头松了,都有可能造成直流电弧,一有电弧就会引起火灾。另外则是现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新型的光伏发电利用形式,对绝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绝缘破坏后直接对运维人员是一种潜在伤害,同时直接对地短路后也无法发电,对发电量也是一种损失。

田胜利坦言,最初山路集团建电站初期的方案是,把所有的直流汇流到一起后进入直流柜。一个发电方阵不到2000A,一根电缆不可能接入,必须3根至4根并联进去。从理论上计算,截面积是达标的,但是因为并联的电阻不一样,造成电流差别很大,甚至两线差距1倍还多,造成了部分线缆负荷特别重,出现绝缘老化等问题,线缆被烧毁后,直流不过零点,不能断弧,把后面的交流部分也给烧着了。

对此,孙韵琳建议业主,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来统一标定和处理光伏电站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通讯,联合光伏电站监控管理、状态监测管理系统、综合自动保护系统,实现光伏电站数据共享和远程监控。

针对孙韵琳提出的数字化运维,华为许映童则把它具化为“零接触”。

在光伏电站系统中,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熔丝、一个风扇的故障,都必须运维人员进站到现场维修。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每次维护人员进站的成本是不可忽视的。如在欧洲,无论需不需要维修或者更换设备,只要运维人员进站业主就至少需要支付100欧元。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攀升。因此要在源头上简化系统组网,让电站更简单(华为推行的无熔丝、无外置风扇、无逆变器房),把所有的易损部件全部消除,在25年内没有易损部件的更换,这就是我们0-Touch(零接触)的产品基础;然后结合高精度的采集、可靠的数据传输,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挖掘和专家分析系统这一整套智能管理系统,在生命周期内人与设备零接触,最大程度减少巡检和故障维修工作。从而真正实现25年整个系统的0-Touch运维理念”。许映童如是解释。

“互联网+”不是皇帝的新装

对于互联网思维的虚火,有人将其形容为“互联网的假裁缝们聚拢了一群傻国王,还有那些傲娇的互联网焦虑症患者,为他们编织互联网的新衣”。

于是,光伏旧酒被频繁地用新瓶装了出来,并向新进入光伏行业的投资者兜售一套陌生理论,像极了几年前热炒“云”和“大数据”等概念的情况,没有新技术、没有新产品、没有新模式,有的只是文字游戏。

目前在业内存在的所谓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改造,看起来互联网终于要摆脱最早“工具”的身份,直接入侵光伏商业体系的骨髓,开始为“互联网+光伏”商业模式重新造血了。可看完了一些公司所谓的那些理论和案例后,你会发现它与互联网思维并没有直接关联,仍然沿用着常规的网络技术以及营销方法,仍然遵守着自身行业的成长过程,没有衍生出新的产品形式,所谓的新模式也不过从已经玩烂的互联网行业移植到了光伏行业。

而那些真正的成功者,并非成功于互联网思维的神奇,他们背后往往都拥有对互联网多年的认知积累和运营经验,这样才能够基于自身行业做出成功的改变。

互联网的基础职能是工具,先把工具用好,再看看自身条件是否满足互联网特性,进而再朝着转换“思维”的方向做出调整,否则就只能停留到大家所唏嘘的概念炒作阶段。正如某上市公司陈姓董事长所质疑的那样,“业内所谓傍互联网的公司,更多都是在炒作概念,并非真正地试图通过互联网的工具性特征来改造,升级乃至推动光伏行业的发展。这种一味的概念的炒作,加上媒体不负责任的鼓吹,误导的是整个行业的发展。”

“国内宣称做光伏运维的企业越来越多,但大多数抛出的都只是概念,并无具体可行方案和产品。噱头背后,这些企业是否真正具备支撑运维的技术能力尚需经受考验。所谓的‘互联网+’在光伏行业的落地,既不是简单地把一些所谓的数据进行价值再造,更不是电子商务,而是以安全和效率化为前提,以自动化和高度人工智能为目标的智慧改造。未来的光伏电站应该具备智能发电、智能主动安全、发电数据多方互联以及完全自动数据分析等多个核心元素的综合。”陈姓董事长表示。

“互联网+”从来不是方法论,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如果不落地于电站安全性、发电量和运维效率等根本问题,所谓的“大数据”、“互联网+”、“能源互联网”……都只是空中楼阁。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15 2015/07

“互联网+”光伏:是必杀技还是噱头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也在很多人眼里成了阿拉丁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