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汉能风雨的背后:“看不懂”的李河君

2015-11-19 00:01:59 【特写】汉能风雨的背后:“看不懂”的李河君-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能自己做“小老板” 就不给别人做“大掌柜”

广东人似乎天生就对创业情有独钟,能自己做老板,就绝不给别人当伙计。身为广东河源人的李河君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点。在李河君的记忆里,自己从7岁左右就有了“当老板的潜质”――他在做游戏时热衷于指挥其他小伙伴,而不是自己冲锋陷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河君还在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读大二时,就领着三十多个同学在学校的食堂门口卖了三天胶卷,赚了12元――然后大家一顿饭就将“利润”吃光了。正常人或许只会把这当成是大学里的一次普通实践活动,但多年后李河君坚持把那12元钱称为自己的“第一桶金”,即便是后来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他也执意用这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来作为“您认为自己天生就是领导者吗”这种问题的回答:“是的,在北京交通大学读大二时,我组织了三十多个同学在学校食堂大门口卖胶卷。我根据同学们不同的性格特长,进行了团队分工,有负责采购胶卷的,有负责吆喝售卖的,还有负责管钱的。现在看来,那次活动虽然简单,但体现了团队管理的很多基本原则,比如共同的目标、成员的能力认知和职位匹配、流程的管理、利益的分享等。当时最深的感受就是挣钱不易。同时我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1988年,二十出头的李河君本科毕业,和其他同学一样,他也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但李河君的研究生导师只带了他一年就去世了,此时李河君面临人生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是换导师继续读研究生还是退学找工作?果敢的李河君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第三条路:既不读书,也不找工作,而是自己创业!这个决定即便对今天的毕业生来说也略显冒险,但这在李河君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我没在国有企业干过一天,也没在政府部门干过一天,我没给别人打过一天工,整天就想着怎么自己干。所以我的履历特简单,如果有什么事,就汉能那点事。”

不想给别人打工的李河君“厚着脸”向机械工程系一位与自己相熟的教授借了5万元创业。李河君或许是天生的领袖,但他肯定不是天生的投资大师,这5万元被初出茅庐的他三个月就折腾光了。

5万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虽然现在的李河君回忆往事时会笑称那个敢借钱给自己的教授“胆子比自己还大”,但当时的李河君可没有这么轻松:“背了5万元钱债务,怎么办?借老师的钱肯定是要挣钱还的!”刚创业就负债的遭遇没有浇灭李河君的创业激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河君混迹于中关村,“什么来钱做什么”。略有积累后,他又开始将目光转向铁路运输、矿产和房地产。

在李河君看来,在一家小客栈做老板,也比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做大堂经理更有诱惑力。因为自己当老板就意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哪家五星级酒店的总裁不是从小客栈做起的?而替别人做掌柜的未来则能一眼望到底――即便你是迪拜帆船酒店的大堂经理,也逃不过一辈子仰仗别人鼻息的命运。

20世纪90年代初,李河君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手下16名员工多是自己的大学同学。负债创业的经历不仅没有打垮李河君,反而让他成长得更快更好。李河君很快还清了教授的借款,还把公司越做越大,到1994年,他的公司凭借电子元器件、铁路运输、房地产等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项目积累了近8000万的资产,为他将来进军能源行业攒下了厚实的家底。

愚者投机,智者顺势:知大势才能成大事

李河君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他自小生活在河源市仙塘镇观塘村的一个祠堂老宅中。家中兄妹7人,李河君排行老四。虽然兄妹众多,但李河君和父亲关系最为亲密,他常说:“父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李河君笑言他的父亲是“中国最早的个体户”。早在1972年,李河君的父亲就开始做生意,手下最多曾有几十名员工。生意越做越大,风险也越来越高,那时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丢了财产不说,还有可能陷入牢狱之灾。但李河君的父亲十分坦然,李河君8岁时曾听父亲安慰母亲说:“路线迟早会改,一切都会向前。”李河君的母亲半是欣赏半是担忧地嗔怪他:“就算天塌下来,你也当棉被盖。”


父亲的这种勇气和自信让幼年的李河君印象颇深,同时,也让李河君从小就明白:“要知大势,顺势而为,没有人能够逆势而做。”从父亲身上,李河君看到了一个伟大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眼光和素养。

正是出于对父亲“顺势而为”精神的尊崇,李河君毕业后选择违背父亲的意愿,弃政从商。父亲认为李河君做生意肯定做不过他,所以建议他从政,为客家人争光。但李河君敏锐地看到:正处在变革中的中国商场将迎来巨大契机,而且他的兴趣也不在政事,所以他毅然举债5万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从这以后,李河君的每次重要人生选择几乎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典范。物流缓滞,物资运转不畅时,他选择倒卖电子元器件、玩具,甚至是矿泉水。各地用电紧张,国家鼓励发展小电站时,他选择用积累的资本购买优质小水电站。国家初步放宽私营企业进入能源领域门槛时,他选择与云南省政府签下百万级水电站的开发权。传统能源的弊端凸显,时代呼唤更环保的清洁能源时,他选择带领汉能转型光伏太阳能……可以说,李河君个人资产的几次指数级暴涨,都是“顺势而为”的结果。

李河君对自己的顺势之道颇为得意,他说:“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顺势而为,汉能现在很挣钱,事实证明未来新能源也必将是最挣钱的经济点。”当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的APEC会议上首次系统阐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后,李河君便自豪地指出:国家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汉能的薄膜发电和其中的5个产业有关系,分别是高科技、新能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因此,李河君认为:“汉能的最大优势不在技术,而在方向。”

在李河君看来,人们现在使用的火电、核电、石油等所有传统能源都是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只是效率非常低罢了。

比如,100W(瓦)的太阳能传送到地球,通过传统能源间接取得的能量,人类只能利用其中的1%至2%,而且还必须通过燃烧才能取得,效率低且带来大量污染。而薄膜发电技术则是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截至2014年汉能薄膜发电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已经达到30%左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说,还零污染。所以,这几乎是未来人类利用能源的最主流方向。谁能看清并提前抢占这个方向,谁就能笑傲一百年。当然,顺势不是投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投资眼光,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判断。李河君的判断是:薄膜太阳能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效和环保,它的移动性、自由度将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李河君说:“汉能要改变世界,这个事首先要把观念改过来,让大家理解什么叫薄膜发电,什么叫移动能源,这很重要,转变观念就要通过民用化推广,比如现在手里有一个薄膜发电的充电宝,一下就能理解什么是移动能源。”汉能要做的和传统光伏截然不同。

一提到光伏产品,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遥远的西部荒漠中的大面积光伏电站。而汉能专注的太阳能薄膜发电技术则会彻底改变人们对光伏的认识。薄膜光伏带来的分布式和移动能源将最终把电网“炒掉”,实现真正的“能源自由”。对那些依然试图做地面电站的同行,李河君表示遗憾:“如果他们还认为光伏的出路是做地面电站或者并入电网,那他们就完全没理解趋势。他们做的光伏是‘小光伏’,我做的是‘大光伏’,大光伏是移动能源、分布式电站,别看西北的地面电站那么大,那只是小光伏,没有国家补贴做不了。我们不用补贴,我们直接干。”

李河君说自己曾经和一个著名的企业家讲过一个观点:“你什么时候放弃地面电站,什么时候才算真正理解了光伏。”李河君认为电网好比是100节车厢,运输火电等于是满载输送,而运送太阳能相当于整列火车只装满了20节车厢,而80%没有货,成本肯定高。所以,真正的光伏不是发电上网,而是移动能源、分布式能源,完全跟传统能源相反。

在李河君眼中,未来是移动的世界,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也自然包括移动能源。不能顺应这个未来,就会被未来淘汰。李河君深信,薄膜太阳能正在掀起一场终极的能源革命,这场革命将比互联网革命更加令人期待。

也有同行冷静地提醒李河君:方向是方向,市场是市场。不做地面电站,仅靠民用薄膜销售,如何撑起整个光伏产业?李河君则反过来提醒同行不要小看这个民用的移动能源市场。

市场虽大,蛋糕却不好切,因为移动太阳能意味着更复杂的技术和更精妙的工艺,从这点来说,李河君似乎更应该做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对此,李河君谦虚地表示:“亲自做产品经理我没有这个本事,我做产品开发集团CEO是表示我对这个事情的重视。我不会像马化腾他们那样,自己做首席技术官什么的,我没有这个水平。”李河君对自己的定位是“战略引领者”和“精神引领者”,他笑言自己在汉能就是个“甩手掌柜”,建金安桥水电站时,十年工期他去现场不到六次――其中两次还是陪领导视察。在李河君眼中,保证汉能的方向是正确的,战略是完备的,比具体的技术细节更加重要。而这,也正是他带领汉能披荆斩棘、无往不胜的秘诀。

下一页>  

悬崖冒险?你只是不知道我的安全路线

我们不妨看看李河君是怎样一步步走上世人眼中的“悬崖”的。

2006年,身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李河君被推举为工商联旗下新能源商会会长,起初李河君并没有把这个职位当回事,但这份差事让他在阴差阳错间迎来汉能在商业上的华丽转身。刚开始,习惯用“度电成本”来思考投资问题的李河君对光伏发电不屑一顾。当时光伏发电的成本大概在每度电3元左右,而那时水电的发电成本只有每度电8分钱,这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而且,据当时的专家预测,光伏发电成本从3元降到1元大约需要三十年,从1元降到5角则需要整整五十年!体验过“八年抗战”的李河君实在不愿再遭受一次漫长的拉锯战。

不过,光伏行业的高速发展让李河君迅速转变了思路。从2006年到2009年,光伏度电成本只用三年时间便降到了1元,比专家预测快了10倍!2008年,全球光伏的安装量更是增长了一倍以上。这种迅猛发展的势头让李河君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市场空白点”!

2009年,经过三年多的行业熏陶与深思熟虑后,李河君终于下定决心进军光伏领域。但他一上来,就让许多同行、专家大跌眼镜:汉能只做薄膜,不做晶硅。太阳能电池可分为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和新型电池三类,由于新型电池造价高昂且多用于航天领域,因此可忽略不计。所以,在民用太阳能电池市场上,晶硅和薄膜是最主流的两种选择。而这两者比较起来,晶硅又占了较大的优势。在2009年时,晶硅在整个光伏市场中占据九成多的份额,薄膜则由于对技术要求较高,以及光电转化率较低而受到冷落。

所以,李河君的选择引来不少争议,就连当初在建设金安桥水电站时坚定地站在他身边的汉能执行总裁王勇也表达了反对意见。僵持不下时,王勇还拉着几位高管向李河君进言:“要不您考虑下,我们两个都做,晶硅也做,薄膜也做?”但李河君认为晶硅与薄膜是替代关系,所以在战略上无法共存,因此他坚持“只做薄膜”!

李河君的坚持自然不是意气用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的确,汉能干晶硅特别有优势。我们电价便宜,而晶硅成本中40%靠电。当时大家的意见是,在水电站旁边建一个晶硅厂,把所有竞争对手都灭掉,可以赚快钱!”但他经过之前三年的调研分析,已经预见到晶硅发展的“冬天”:晶硅市场占有率高,但入行的门槛较低,所以竞争相对激烈;晶硅原材料价格不稳定,近年来几次出现过山车式起伏,所以管控风险较大;太阳能虽然是清洁能源,但硅产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所以存在国家政策上严加调控的可能。综上所述,只占不到一成市场,但发展潜力巨大、相对更环保的薄膜才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就这样,李河君又一次执拗地把宝都押在了一个众人不看好的地方。而且,他再一次做出了看似超出自己能力的超大手笔规划:他宣称要用三年时间做到2GW的薄膜产能,做到全球第一。彼时,全球在薄膜领域最有所建树的是美国第一太阳能,其产能经过十年的发展也才刚刚达到1GW,而李河君一上来就要做2GW,这让不少同行直呼“疯了”!但更让他们看不懂的是,三年之后,“不切实际”的李河君做到的产能不是2GW,而是3GW!2012年11月29日,备受争议的汉能在北京高调宣布:其薄膜太阳能组件的产能已经达到3GW,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同时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同时,汉能还宣布其掌握的7条薄膜技术路线中有4条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当然,这对李河君来说,还远不是结束。他在位于奥体公园的办公室墙上悬挂着摘录自古代智慧著作《素书》的巨幅书法:“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若时至而行,则能及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李河君追求的“绝代之功”是其宣称的“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李河君的逻辑是:中国为什么就不能领先一把?为什么所有高新技术产业都要心甘情愿地让老外做第一?如此有潜力的一个行业,只要能全力去做,就一定会有极为光明的前景!所以,唯一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不呢? (谢东/著)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19 2015/11

【特写】汉能风雨的背后:“看不懂”的李河君

能自己做小老板 就不给别人做大掌柜广东人似乎天生就对创业情有独钟,能自己做老板,就绝不给别人当伙计。身为广东河源人的李河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