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冬天不曾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曾到来。
而具体到能源产业,过去可以遮遮掩掩的一些问题,在2016年的春天里还是已无法回避了。
过往被无视的风险可能爆发,曾经堆积起来的泡沫很可能破碎,而反言之,过往播下的正能量,也必然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得以存续滋长。
供给侧改革——这个已成为当前中国人民经济生活中的关键词,这在能源领域也不例外。中央决策层及管理部门皆已意识到:必须将能源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作为新常态下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改革?中央的部署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抽血去毒,挤掉泡沫,化解过剩产能成为当务之急。
挤泡沫:2016能源产业最大的宿命
产业有起有落,企业有生有死,价格有跌有涨。春暖花开时要看到泡沫,一片风光背后要看到风险。日子顺遂时不要得意忘形,凄风苦雨时则要坚守希望;煤炭、光伏、风电、油气、火电都莫不如此。
2016年是能源领域真正意义的去产能元年。堆下的库存早晚要卖,欠下的债务早晚要还,过剩的产能也早晚要去,这是任何一个经济体逃不掉的宿命。而从逻辑上讲,去产能是去库存和去杠杆的基础,只有完成了去产能,一个经济体才可能真正走出危机——能源产业更是如此。
在2016年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指出,能源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统筹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行业过剩10%—20%,利于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但若过剩超过20%,将会引起行业性亏损。由此推之,能源行业到底有多少过剩?业内人士稍一计算,便可以意会到2016年去产能的任务之重。
比如煤炭产业,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更多企业将被关闭,更多从业人员将被分流,绝大多数企业仍在艰难处境中生存。
再如光伏产业,虽然产业春天回暖,但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无以回避。随着“寡头时代”出现,以及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产业链上下游的不少企业和产能很可能被“出清”。
再到油气、火电,在2016年皆难逃去产能、挤泡沫的“宿命”。
总体来看,未来能源领域化解产能过剩主要从供给端压缩产能这一条路。煤炭、光伏、风电、油气等,产业集中度都将进一步提升。与之伴随的,则是一些企业的倒闭与“出清”;不少领域都可能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愈若乃至倒闭的局面。
对于产业的长期发展而言,如果早下决心去产能,还能掌握主动权,留一点干预和回旋的空间。如果拖延太久,又没有需求侧的奇迹发生,那么就会越来越被动,不可控的因素也会越来越多。
能源行业到底堆积了多少泡沫?
火电投资浪费规模高达7000亿元;光伏行业的新一轮过剩风险正在堆积;煤炭产业持续下潜,产能已经超过57亿吨;油气行业的产能也丝毫不“让贤”,到2020年我国炼油能力预计达8亿吨/年左右。
电力:产能过剩贯穿“十三五”
根据中电联的数据,201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5.5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增速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5.7%,比“十一五”时期回落5.4个百分点,电力消费换档减速趋势明显。整体来看,电力相对过剩已是能源领域的“新常态”。
火电:过剩2亿千瓦,投资泡沫等于中国GDP总值的1%
根据相关研报,2012-2014年,中国通过环评审批的煤电项目有1.60亿千瓦,2015年1-9月期间获得审批的煤电项目已超过1.23亿千瓦;若合计2.83亿千瓦煤电机组在2020年前全数投产,届时煤电过剩产能将达到2亿千瓦,按每千瓦3500元投资建设成本计算,意味着投资浪费规模高达7000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2014年中国GDP总值的1%。
2014年1月-2015年3月,常规煤电项目的各项审批权分别从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及国家环保部陆续下放至各省级机构进行审批。原意为简政放权、提高效率的举措,如今变成了各省,尤其是高度依赖煤炭发展的省份,力保地方GDP增长的不二法门。
光伏:小心了,新一轮过剩风险正在迅速堆积
春去春又来,光伏产业的好日子似乎又回来了。
2015年光伏累计装机量约43GW,跃居全球第一,今年新增规模将在20GW到23GW,但值得注意的是,分化现象明显。有规模、品牌、技术的组件企业订单饱满,中小企业接单困难,大部分用于代工或为自身电站提供产品。上游多晶硅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在全球光伏市场季节性变化下,多晶硅产品承压也较其它环节为重,价格一路下跌,多数企业仍亏损。
千万别放松警惕,看看光伏产业链上阿特斯、乐叶光伏、协鑫集团等大企业们今年的扩产计划,便可以知道这个领域的产能依然“很吓人”。虽然光伏产业不久前被工信部移出了产能过剩的行业名册,但光伏产业极有可能又加速吃成个大胖子。
疯狂扩产后的2016年,光伏会有如何的后果?专家综合分析各方观点认为:“价格战”可能被再次祭上台面,这可是场“有我没你”的生死战,结果就是剩着为王。此外,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这个行业可能步入“寡头时代”。
煤炭:产能过剩超过9亿吨
根据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15年中国煤炭产能规模为57亿吨,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煤矿39亿吨,停产煤矿3.08亿吨,新建改扩建煤矿14.96亿吨,其中约8亿吨属于未经核准的违规项目,而2015年中国原煤产量仅36.85亿吨,即使扣除停产矿井及未经核准项目,中国煤炭过剩产能达到9亿吨左右。
此外,煤炭行业前5家、前10家以及前5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分别为27%、40%和73%,集中度仍相对较低,兼并重组将成为2016年煤炭行业的趋势所向。
油气:5年后过剩炼油能力仍高达8000万吨/年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刚发布的《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世界油气行业步入景气周期低谷,呈现出了原油、成品油、天然气供大于求,油价、气价两跌的“三大两跌”趋势。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主要经济体货币和财政取向分化,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21世纪最严重的供应过剩。截至2015年底,国内炼油总能力为7.1亿吨/年,其中新增炼油能力3020万吨/年,淘汰落后产能4057万吨/年,净减少1037万吨/年。
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不断下降,从2011年的81.5%下降至2015年的75.4%,明显低于84%的国际平均水平。其中,主营炼厂开工率为86.2%,地方炼厂开工率为31.4%。报告预计,到2020年,我国炼油能力预计为8亿吨/年左右,过剩炼油能力仍高达8000万吨/年。
如何挤泡沫,如何清理“僵尸企业”?
李克强总理最近的一系列表态已经明确,“僵尸企业”退出要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他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不管有多少新提法,落实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首要的意义在于解决过往堆积的老问题。
在能源领域,强力去产能,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企业破产、职工下岗、金融风险等问题。
下一页>根据国务院出台的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具体落实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各项工作。推出多项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等措施强力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以及价格手段等。
李克强总理最近的一系列表态已经明确,“僵尸企业”退出要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他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让能源僵尸企业“入土为安”的路径:
去产能绝不只是“让僵尸企业入土为安”这样的狠话,而是有切实的措施做底气。民生证券研究的报告分析认为,以下措施值得期待,这些措施同样适用于煤炭、油气、火电等领域。
1、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补偿,鼓励企业的去产能行为。
2、妥善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减少金融风险的掣肘。
3、妥善处理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风险的掣肘。
4、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5、完善设备注册制度,建立产能监测体系。
6、提高技术、环保、能耗等行业标准,坚决关停不达标企业。
7、把淘汰落后产能与增加新产能捆绑。
8、完善破产清算制度,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9、打破刚性兑付,破除“大而不倒”:打破认为最后政府一定会刚兑兜底这种预期,必须抓住典型,发挥杀一儆百、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
电力出清:统一的电力规划是根本
去产能”的关键不是“去掉”多少产能,而是怎么“去”。这就要求负责制定政策和落实政策的各级政府部门,要有担当精神。当前正值编制国家“十三五”能源电力规划的关键时期,相关政策制定部门,要努力改变过去各类电源各自为政,只发布专项规划的做法,实现电力系统整体统一规划,统筹新能源与消纳市场,统筹新能源与其它电源,统筹电源与电网。
火电:法规要落地,监管要到位
一是对燃煤电厂的开工建设进行调控,建议各省在国家“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管理优化,对已获审批的燃煤电厂的合理建设计划,审时度势,避免盲目开工建设;二是要建立电力投资分析预警机制,建议主管部门根据实际电力需求增长趋势和电源建设情况,定期发布全国、区域电力市场的展望分析报告,及时对投资风险做出预警。
煤炭:综合措施关闭4300家煤矿
煤炭行业可谓是“僵尸企业”的重灾区。按照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要求,“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供给侧管理“去产能”,拟建立退出机制,清理“僵尸企业”,加快推进兼并重组。
具体而言,未来三年将淘汰7亿吨煤炭产能,改善煤炭供需缺口,将关闭4300家煤矿,其中退出国有煤矿300处、淘汰产能3亿吨;关闭小煤矿4000处、淘汰落后产能4亿吨。机构指出,7亿吨产能淘汰规模符合预期,估计当前建成产能(含违法违规)约45亿吨,2015年产量36.8亿吨,淘汰7亿吨之后基本可以达到产能出清。
下一页> 余下全文相关《意见》规划提出引导“晋、蒙、陕、宁等4个地区产能小于60万吨/年,冀、辽、吉、黑、苏、皖、鲁、豫、甘、青、新等11个地区产能小于30万吨/年,其他地区产能小于9万吨/年的煤矿”有序退出。
重组、转型、退出将2016年煤炭行业的三大发展趋势。可能采取的措施:财政直接或间接补贴;清理不良资产;加快兼并重组;提高环保能耗等行业标准;打破刚性兑付;完善破产清算制度;建立产能检测体系等。
光伏:让市场自然发挥“出清”作用
从根本上抑制光伏行业性产能过剩问题,必须明确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边界。政府应该做好社会性规制的“补位”和经济性规制的“退位”工作。加强市场自我调节,用市场机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进行自我调节,促进自由竞争,并鼓励技术创新,从而由市场的优胜劣汰自发淘汰落后产能。
油气:需要开启三维式立体改革
在油气领域,各项改革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实施细节和配套政策制定将是2016年的重头戏,改革也从“点式改革”转向涵盖行业、企业和政府的全产业链的“三维立体式改革”。比如政府管理方面,改革将集中在公开审批流程、改革审批方式,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和行业监管体系等。
是否会出现失业潮,下岗潮?
煤炭、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造纸和纸制品业等九个产能过剩严重的工业行业就业总人数2731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29%,工业行业就业占第二产业的比例67%,第二产业占总就业的比例30%,可以推测九个产能过剩行业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5.6%。
随着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以及多种行业去产能力度加大,市场担心就业问题可能再次面临压力。虽然国家发改委称,化解过剩产能带来的过剩劳动力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就业,没有出现待岗滞留等问题,未来也不太可能出现失业潮。
但具体到能源领域,综合产能过剩程度、劳动及资本密集程度等要素分析,华夏能源网认为,在煤炭、民营油气炼化、能源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不同程度的失业、下岗、分流转岗将不可避免。
根据相关研报,煤炭、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造纸和纸制品业等九个产能过剩严重的工业行业就业总人数2731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29%,工业行业就业占第二产业的比例67%,第二产业占总就业的比例30%,可以推测九个产能过剩行业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5.6%。
具体到煤炭行业,就业人口大约580万人,承载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包括相关高耗能行业的就业总人数超过数千万人,是我国制定相关行业重大政策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就煤炭去产能征求意见,未来三年,中国将关闭4300家煤矿(总产能约为每年7亿吨),分流人员100万人,即分流整个行业就业人口的17%,将会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或社会带来冲击。近期,国家千亿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设立,将主要用于过剩行业(主要是煤炭、钢铁行业)的人员安置问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国家在去产能方面的顾虑。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光伏、风电等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去产能化,产业链上不少企业会被“出清”,由此也会有不少人员失业。但结合光伏、风电的发展大趋势,华夏能源网认为,这一领域不太可能下岗潮,流转、跨界就业的空间较大,甚至整个细分行业就业人数还会持续增长。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近期发布的《2015年可再生能源和工作岗位年度审计报告》显示,我国共有约340万人从业于可再生能源领域,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的四成。《报告》显示,全球现有约770万人从事可再生能源行业,较2014年的650万人上升了18%。在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行业创造就业能力超出其他行业的普遍水平。比如,2015我国在风电领域就业的人口高达约50.24万人,同比2013年的35.6万人的数字有了很大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超过70%的岗位是在制造领域。
从全球范围的细分领域看,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创造了最多的工作岗位,其中大部分为安装光伏发电系统这一类的“下游”工作。2015年,太阳能光伏产业共提供了25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近三分之二在中国。而全球在太阳热能技术行业,雇佣人数为76.4万,中国所占比例超过四分之三。
在油气领域,考虑到中国国内的产业体制,包括“三桶油”在内国有油气企业,虑及社会稳定问题,不大可能出现下岗潮。最有可能出现下岗和失业问题的企业,应该集中在民营炼化和油气服务行业。
此外,能源制造领域目前承压较重,包括电气制造、煤炭机械等领域,很有可能出现下岗、转岗潮。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没有一个冬天不曾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曾到来。而具体到能源产业,过去可以遮遮掩掩的一些问题,在2016年的春天里还是已无法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