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多晶硅人对多晶硅行业的认知我想不必多说,同时我也认为关注并阅读这篇文章的人也一定是对这个行业有很深间接的内行人士,所以对我将要谈到的东西肯定不会陌生。
多晶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神奇而具有诱惑力的东西,让无数商海英雄迷恋一时,多少老板一下子成了风口浪尖的弄潮儿,又有多少被大浪拍死在崖壁之上,这之间的成功的速度与激情,孤独的坚持与辛酸,竞争的残酷与激烈完全可以写一本中国企业的辛酸血泪史。
前些天刚好有幸陪同多晶硅的世界老大——江苏中能硅业的总经理吃饭,他也提到一段辛酸,他说当时开始搞多晶硅的时候,在那些展会上一听到说中国人要搞多晶硅,洋鬼子都是很鄙夷的摇摇头,很瞧不起,不敢相信中国人能搞好多晶硅!但是他们不信,他说只要方向找对了,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但是他们去德国瓦克参观,想去看看装置,但是人家不给看。等到后来中能做到世界老大了,好了,这些什么瓦克啊,REC啊,MEMC啊都找上门来了,想看看他们在短短时间内能做到世界老大到底是如何神奇,想看看他们的装置,这时候蒋总果断拒绝了!当年你们瞧不起我们,不让我们看,我现在肯定不会给你看!
这点我是深有感触,尤其是在海外的时候,有过这么一件事情。在卡塔尔多晶硅的时候,当时客户要买无缝钢管,因为卡塔尔这个国家除了石油天然气其他的资源基本是没有的,所以基本都是进口,他们当时的计划是亚洲采购,但是明确提出中国和印度的不要。我不想在这里庆幸还有个印度陪着,这本身就是对我们的一种鄙夷态度,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强才能扬眉吐气,这点上我觉得中能是给我们国人争脸了。
回到正题上来,还是来讲讲多晶硅技术设备的国产化之路吧。
刚开始多晶硅的核心设备和配套的工艺只有几家寡头在做,美国GT、美国PPP、德国Centrotherm Si Tec、德国MSA、德国GEC。
先说说德系的,因为最早到中国卖炉子的是德国的MSA,这家公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老谢可以说是给中国多晶硅实业做出了很大推动贡献,同行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无论是从MSA在中国的192台还原炉,72台氢化炉的业绩来看还是进入中国时间最早来看,MSA无疑都在中国多晶硅行业发展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MSA的炉子也是后来国产化被仿的最早和最多的,但是话说回来,仿毕竟是仿,能形似不能神似,能仿到形状尺寸,仿不到精髓。
有人会问后来MSA为何在中国市场上逐渐淡出了,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德国设计生产制造的设备,卖到中国来,这确实是要巨大的经济成本在里面,而且随着行业的发展和中国设备国产化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因素影响,以技术密集型著称的欧美企业怎么也干不过劳动密集型且劳动力低廉的中国市场,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在寻找有资质的合作对象,完成将炉子做到极致的梦想。
而2015年10月成功签收南京德邦装备,至此,多晶硅核心装备里有多了一位后起之秀,再次之前南京德邦的冷氢化反应器将近占有了国内的八九成的市场。这也为MSA重返中国市场奠定了基础。
说到GEC大家我之前不是很了解,但是后来才知道,首先这个名字是Graeber Engineering consultant,这个Graeber也曾经是MSA的销售人员,据说是销售总监,后来自己出来单干了,也是仿的MSA的炉子,但是问题是他自身没有研发能力。
Centrotherm Si Tec,这家公司也是我相当熟悉的,是Centrotherm旗下的专门做多晶硅设备和技术以及EPC总包的公司,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的Blaubeuren,是一家家族式的企业,70年代就开始太阳能设备的研发制造,2000年后中国市场逐渐开启,做了不少项目。
提到SiTec必须提到一个公司叫Solmic,提到Solmic就不得不提到Mozer,Mozer博士毕业于斯图加特大学,最早是Wacker的主要技术管理人员,后来成立了Solmic并任总经理,再后来据说是以交换股权的形式并入了Centrotherm,到后来又离开Centrotherm成立咨询公司,而后又并入了SiTec的卡塔尔客户一方,至今年(2015)下半年离开。
SiTec最早应该在乌克兰做过一个工厂,后来陆续在中国做了好几个项目挣的一大笔钱,包括台湾福聚太阳能,鄂尔多斯多晶硅、潞安多晶硅、天宏多晶硅、国电晶阳多晶硅都是出自SiTec的工艺和设备,还有单纯卖的设备包括亚洲硅业等好多企业都使用过,韩国woojing等。
但是2009年后光伏市场就开始走坏,Centrotherm到2012年一度走到破产的边缘,在破产重组的过程中将SiTec完全独立出来,专门做多晶硅技术咨询和工程服务及核心设备供应,总部设在Burghausen。但是关键时刻接到了卡塔尔基金会旗下公司的订单得以度过难关,2014年整个卡塔尔多晶硅项目给Centrotherm贡献了全年70%以上的收入。
目前为止卡塔尔项目还在挣扎,阿拉伯人钱多耗得起,他们不想将整个项目给一家去做这样容易被讹,这么考虑倒是对的,但是他们的对策是错了,分包给了9个分包商,所以出现的画面就是每天开协调会,每天扯皮以至于进度极其缓慢。
而其总包商PunjLlyod根本没干过多晶硅甚至有传闻连化工厂都没有干过,卡塔尔太阳能曾几次想踢掉总包商,但是无奈人家的后台更硬,因为PunjLlyod老板的老婆跟卡塔尔王妃是同班同学。这么看来讲关系的不管是在国内,讲关系是个全球的现象。
讲完德系讲讲美系。美国最早进来的应该是GTSolar。当年GT最早供应的有两家,一家是扬州顺大,另外一家就是赛维LDK。从两家开下来的情况看都不是很理想,当然这里面也加入了两家公司后来发展的因素在里面。而后来又陆续卖了不少炉子。
但是我发现GT在一开始并不知道如何开好炉子,因为他们总是到控制室来找我们要数据,一开始开炉子的时候都是我们在开他们在一边看,然后抄数据,后来我只好跟我们的人打招呼,不要让他们抄数据。再往后我所了解到的在国内并没有太多的业绩,在韩国倒是卖了不少,估计想OCI和Woojing都应该买了不少GT的炉子。
其实GT自己并不生产炉子,他们供给顺大和LDK的炉子都是一个意大利公司生产的,叫VRV,这个公司被GT收购。
顺便说下顺大,顺大当年是比较早进入多晶硅行业的,当时倪云达老板找到陈宝生博士,当时从海外归来并将先进的多晶硅技术带到国内的有两位海归博士,一个是肖杰博士,另一位就是陈宝生博士。
陈宝生博士,成立的北美多晶硅(North American Polysiclion Technology)当时手握最先进的技术,而且在美国整合了一个强大的团队,很多都是多晶硅行业从事了十几二十年的专家们,以极快的速度将顺大建成并投产,只是,而且帮顺大拿下了当时连中能都没拿到的国家科技基金6000万,江苏省2000万(具体数值记得不太清楚了,有待考证)。
但是倪老板后来的经营确是失败告终,这里面的细节不详细述说,只是一个好的技术好的工厂就这么消失在众人视线中,实在是相当可惜,如果当时的策略是继续做大产能而不是把钱放在另外一个事情上,可能今天的老大也不一定是中能。
下一页>闲话一笔带过,言归正传。
其次就是美国的PPP公司,这个公司在中国的业绩更少,据我所知就乐电天威一家,不知道还有么有其他的公司。2012年10月份我在北京跟他们的总裁JanMaurits以及销售副总Edward。JanMaurits是个很绅士的老头,说话不多问的问题也不多,但是在跟我聊的整个过程中他都拿笔在便签纸上个记录。
Edward是一个非常活泼而且很健谈的人,他有日本血统,为人很开放很平易近人,没有领导范也没有领导架子,整个过程中包括吃饭的时候都一直保持着爽朗的笑声。关于PPP的后来也由更多的说辞,我当时接触他们似乎他们已经没有什么项目了,在得知我跟PPP接触后,之前PPP的副总裁DanFeinberg联系了我,跟我说了很多关于PPP的故事以及管理和经营的事情,主要意思就是提醒我如果有要加盟PPP的意思需要三思!
后来他还介绍了一个层在PPP工作的华人James给我认识,James更是激动,远在美国给我打了一个多小时的越洋电话,也是说了很多关于PPP的前世今生,管理如何,经营怎样,他是怎么进PPP的又是怎么出来的。为了防止我贸然进入PPP,还说他现在的公司马上要在中国合作开分公司,如果有兴趣可以加入他们。一一谢过他们,好在后来跟PPP也是无疾而终。
自这几家主要设备供应商在中国轮番轰炸了一边之后,基本上也就到了多晶硅的调整期。多晶硅价格一下子从400度美元接近500美元的高度一下子降到了几十,这个时候各大企业都开始思考如何降低成本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设备国产化。
早在新光第一条线开始的时候森松就开始仿MSA的炉子,这么多年的国产化道路走下来森松应该算是做的最好的了吧。不过这只是我所了解到的信息,不一定正确。森松已经为市场提供了12对棒、24对棒、36对棒的还原炉超500台,目前100余台24对棒使用已经超过三年,158台36对棒正在调试和使用。24对棒单炉产量最多的时候5.8吨,电耗最低53Kwh。这相比于一开始多晶硅行业动不动就200多的电耗相比已经进步了太多。
双良今年和SiTec联手合作以寻求国产化的市场,但是目前看来并没有太多的进展,首先SiTec自身在中东的项目搞的焦头烂额,显然已经无暇东顾,而且目前来讲SiTec大多一批的老员工都已经离开,有的单干有的去了别的领域,团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远不如前。另外从双良和SiTec联手合作的新闻报道以来,似乎没有看到太大的动静。当然具体情况只有当事人更清楚,我只是粗略的了解了一下情况来此分享一下。
剩下的比如中圣,开原都有国产化设备的经验。中圣由于和中能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市站有利局面的。开原我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也不好做评论。
再一个新近进入这个阵营的南京德邦也是花了大气力想来做好这个事情,严格按照德国设计和制造的标准来进行设备的设计、生产、制造。希望能给市场注入新的血液,给国产化设备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一句话啊,这些企业是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但是道路还很长,该经历的磨难还会很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达到高端装备的水平必定还有一段艰辛的路程去走。选对了方向,就坚持,中国人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笨,也不比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低劣,相反我们比他们更勤奋,所以未来定然是聚焦在世界的东方!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作为一个多晶硅人对多晶硅行业的认知我想不必多说,同时我也认为关注并阅读这篇文章的人也一定是对这个行业有很深间接的内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