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晚间,兴业太阳能公告称,与买方佳意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源畅全资附属公司)订立买卖协议,出售新疆、甘肃两间附属公司各81%股权,总代价为8.61亿港元。其中3.61亿港元以现金支付,余下5亿港元以承兑票据支付。兴业太阳能方面表示,交易事项将能够使集团重新调配资源至其他业务及有助精简其业务,而所得款项预期将用作集团一般营运资金及未来业务发展。
9月5日,中国源畅也发布了与兴业太阳能的买卖协议以及重组协议公告,希望能借此向香港联交所申请复牌。早在2013年8月,中国源畅宣布暂停买卖,起因是多位高管涉嫌欺诈。其停牌至今已超过3年。
兴业太阳能:重心放在中南部
根据公告,兴业太阳能出售的这两间附属公司分别为新疆兴业新能源有限公司、武威东润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均为全资附属公司,从事太阳能工厂项目的发展及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兴业太阳能还向佳意投资保证,两附属公司的太阳能资产将于完成日期后首3年内每年总计发电量不低于1亿千瓦时。
此外,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关于组织和申报附加补助资金目录的通知》,两附属公司各自的80兆瓦时太阳能资产将被纳入第六批(补助将于完成后一年内支付),余下20兆瓦时太阳能资产将被纳入第七批或随后批次(补助将于完成后两年内支付).
由于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长期处于资金短缺状态,截至2016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累计达到550亿元。
此次出售两附属公司,兴业太阳能面临的补贴缺口问题并未就此转移。公告中提到,在完成规限下,兴业太阳能承诺自发电厂开始投产到第六批可再生能源补助目录公布期间,已付或应付国家电费补助的任何缺额,按要求始终以等额现金基准弥偿买方。
记者注意到,在此前的中期业绩说明会上,兴业太阳能财务总监余俊敏表示,投资电站方面,集团未来会撤出西北市场,集中发展广东、海南及湖南地区的投资。
谈到负债率时,余俊敏表示,上半年兴业太阳能负债比率为68.8%,集团目标将负债率减至50%以下水平,但进度就要视集团卖电站的进展而定,将优先出售位于西北的电站。
9月5日,兴业太阳能方面向记者回应,此次出售两附属公司股权与退出西北市场无关,只是刚好契合买方需求。兴业太阳能方面重申,目前公司重心放在中部和南部。
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冯辉表示,以往西部地区因为光照、土地资源的优势在光伏电站开发领域独占鳌头,但随着近几年“弃光限电现象”愈演愈烈,西部地区已经不再是企业投资光伏的唯一选择。
“西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短期内不会有质的突破,就企业投资来讲,可以顺应行业趋势,将中东部地区作为战略布局新重心。”冯辉指出。
中国源畅:拟申请复牌
不过,对佳意投资来说,也寄望收购能解决母公司中国源畅的退市危机。
中国源畅自2013年8月16日起停牌,但直到两个月后,中国源畅才公告,多位高管因涉及常州、大理两间全资附属子公司虚报注册资本的案件被公安局逮捕。
此后,中国源畅业务营运几乎终止,香港联交所认为这不符合《上市规则》中关于发行人须有足够业务运作或资产的规定,先后于2015年1月5日及7月8日将该公司置于除牌程序第一及第二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源畅于除牌程序第二阶段届满前曾提交复牌建议,理由包括拟收购一家太阳能发电厂,但香港联交所上市部认为该建议并不可行,此后经历申请复核、裁决、再申请复核和裁决等程序,香港联交所依旧维持将中国源畅置于除牌程序第三阶段的决定。
停牌期间,中国源畅为复牌做出了不少努力,其中包括与投资者订立贷款协议,收到投资者约1300万港元的融资,频繁地对高管人事进行调整等。
此次中国源畅与临时清盘人、投资者及张顺宜(投资者担保人)签订的重组协议,监管及执行公司重组事宜。其中就包括:投资者认购新股份;向独立承配人配售新股份;向独立机构投资者发行公司可换股债券;向股东公开发售新股份;公司与其债权人签订计划安排或替代债权人安排,以偿还债权人未偿还金额。
记者了解到,中国源畅的投资者目前正准备新复牌建议,当中也包括此次收购兴业太阳能资产协议及重组协议详情,以呈交香港联交所。
根据香港联交所在9月2日发布的公告,中国源畅将有最后6个月的期限提交可行的复牌建议,如果至第三阶段结束前(即2017年3月1日),香港联交所尚未接获可行的复牌建议,该公司的上市地位将予以取消。
9月5日,中国源畅也发布了与兴业太阳能的买卖协议以及重组协议公告,希望能借此向香港联交所申请复牌。早在2013年8月,中国源畅宣布暂停买卖,起因是多位高管涉嫌欺诈。其停牌至今已超过3年。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9月4日晚间,兴业太阳能公告称,与买方佳意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源畅全资附属公司)订立买卖协议,出售新疆、甘肃两间附属公司各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