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和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化石能源的急剧消耗导致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资源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现如今,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一轮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正蓬勃兴起,加快开发利用安全、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与共识。
目前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发电是最具实用性且效率最佳的替代能源方案。作为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重要一员,全球光伏行业近十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截止2016年底,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总容量达到305GW 。全球知名的“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也曾表示,到2050年太阳能发电量将占全球发电量的25%。
就中国光伏而言,自2005年起,我国光伏产业开始迅速崛起。至2016年底国内光伏累计装机量超过77GW,位居世界第一;全年发电量662亿千瓦时,占我国全年总发电量的1%。曾经的“6·30”抢装行情引爆了光伏人的热情,面对2017年光伏人满怀信心与期待。
然而进入2017年,业界期盼的二次抢装行情并未到来,取而代之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抢屋顶”的风潮。不难发现,在弃光限电以及政策引导之下,中国光伏已经开启了“换挡”模式,分布式光伏正式成为行业的新宠。
在前不久举办的SNEC 2017展会期间,OFweek太阳能光伏网编辑特意采访了太阳光电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家庆先生,就该公司的发展、太阳能追日系统、市场开拓及公司未来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畅谈企业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罗家庆在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光伏行业取得的巨大进步是举世瞩目的成功典范,而重点发展分布式光伏必将是未来国内光伏市场的正确选择。
太阳光电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家庆(中)
不忘初心 为环保尽一份心力
众所周知,太阳光电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台湾地区的太阳能追日系统领域的领先企业,其发展一直是行业人士关注的焦点。
罗家庆向OFweek太阳能光伏网编辑介绍说,太阳光电成立于2006 年,做太阳能电池起家,2008年后开始涉足到光伏下游电站领域。公司自成立之初就立志为环保尽一份心力,致力于成为太阳能产业的领导厂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太阳光电在太阳能电池、光伏支架,尤其是iPV Tracker太阳能追日系统等领域,获得多项专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突破。此外,在电厂监控管理系统iPVita和24小时储能器方面均有较好的发展。现如今,太阳光电已经成为光伏行业中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近几年来,在全球光伏市场蓬勃发展之际,为了抓住市场发展的机会,太阳光电凭借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和自主研发能力,采用最新一代的生产设备及制程,目前在太阳能电池技术方面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罗家庆则进一步地表示,太阳光电的核心事业在于设计、生产及销售高品质的太阳能电池。为了保护环境并嘉惠后代子孙,公司以合理的方式协助提升全球再生能源的应用与普及,造福于民。
技术突破 追日系统显身手
一直以来,太阳能追日系统都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系统造价居高不下;二是追日效果不佳,精准度低;三是容易毁损,维护不易。这也是目前制约追日系统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如今,太阳光电的双轴创电神器——iPV Tracker在机械结构稳定度与追日精准度等技术方面均取得较大的突破。
罗家庆向OFweek太阳能光伏网编辑介绍说,本次SNEC展会中,太阳光电iPV Tracker太阳能追日系统展出的特色是“双轴追日+双玻组件”,不仅能追日,而且还是双面发电。可以看到,从上面往下照,不会有任何遮挡;而光从背面向上反射,框架跟模组的边框都是相匹配的,并在发电的区域没有框架,不会有任何遮阴。这样可以让系统得到最大的光照,提高整个系统的发电效益。
罗家庆详细介绍说,此次展出的iPV Tracker系统实现了五大方面的突破:
第一、架台灵活适用性,从早期受限于特定模块,到如今可一体适用全球各大品牌尺寸与格式,不受模块生产商的束缚;
第二、多样基座的整合,可与光伏业界各施作的工法结合,不受于地形限制,有效减少整地的时效与费用;
第三、管理系统的无线化,自家研发的iPVita云端监控系统已逐步朝全球无线的设置,以大幅降低O&M的成本;
第四、设计结构的突破,全球专利钢索传动系统的勾点优化,有效减少备料及加速施工流程;
第五、被全球认可,并已获得数十兆瓦以上电站合作项目。
罗家庆进一步强调道,iPV Tracker这五大突破,是公司开疆辟土的基石,必将开创全球光伏跟踪系统的全新局面。同时,iPV Tracker不仅聚焦于高效发电,其本体结构设计具备抗衡极端气候“风(避强风)”、“沙(避沙尘)”、“雪(避积雪)”、“影(避遮荫)”、“水(避淹水)”的良好特性,并以“最高抗候”的表现赢得了全球光伏产业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太阳光电与协鑫集成合作的“双轴跟踪+双玻组件”追日系统,已经被全球使用者证实,其实际发电增益超过100%。
太阳光电追日系统(图)
中国光伏突飞猛进 行业发展信心倍增
近几年来,中国光伏市场发展十分迅猛。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454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7742万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6710万千瓦,分布式累计装机容量1032万千瓦。
面对中国光伏市场爆发式的强劲增长态势,罗家庆高兴地对OFweek太阳能光伏网编辑表示,“非常高兴地看到大陆光伏市场取得的巨大进步,这从亚洲乃至于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都是最成功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市场不再是只注重‘量’而忽视了‘质’,而是既有‘量’又有‘质’,这是太阳光电非常看重的地方。”
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光伏电站的质量呢?罗家庆建议说:“可以从增加电网跟土地的有效利用率方面着手,这点非常重要。大家知道,电网需要24小时给用户供电。而对于光伏发电而言,如果未来能够利用新的高新技术将光伏并网供电时间从3小时、4小时、5小时开始提高到8个小时,甚至像西部地区达到14个小时,那么,光伏发电就能够与传统能源的火电竞争,成为未来主体能源,进而逐步取代火力发电。”
“弃光限电”现象严重 电网消纳是主因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弃光限电”问题十分严重,西北部分地区如新疆、甘肃等地弃光率超过30%。为了解决西部的“弃光”问题,2016年国家就出台政策重点支持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也开始向中东部地区转移。
针对“弃光限电”这一突出的现象,罗家庆表示,归根结底,“弃光” 问题其实是电网消纳的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兴建更多的超高压电网,实施“西电东送”、“西电南送”。当电能实现“西电外送”之后,就可以充分利用西部的资源进行发电。甚至鼓励使用太阳能追日系统提高发电量,让供电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可以解决东部或者南方地区的夏季高峰用电需求。未来再增加储能系统后,可以让西部发电量实现24小时稳定供电。因此,电网的建制就显得很有必要。
破解行业困局 分布式发电成为趋势
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扶持方向明显向分布式光伏倾斜。然而,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发展一直都不尽如人意。截止2016年底,我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量仅10GW左右,远低于地面电站的67GW。可以看出,国内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已经成为业界亟待突破的课题。
对此,罗家庆认为,发展分布式光伏是必须的,这也是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那么,分布式光伏跟大型电站的差异在哪里呢?罗家庆认为,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大型电站更集中,二是是地面电站可传输更远的距离。而分布式光伏发电属于低压电网,无法满足长距离传输的需求,因此只能是地区性的自发自用。如果要达到远端传送,能够大量供应给工业用电和商业用电,分布式暂时是做不到的,目前只能是集中式电站。但是,地面电站最大的问题就是集中在每天12点前后发电,早晨不发电,当晚也不发电。这是目前国内亟待改善的问题。
他满怀信心地向OFweek太阳能光伏网编辑表示,伴随着追日系统的标准制定,相信国家政府在未来两三年内将会大力鼓励使用追日系统,让追日系统的发电时间能够从早6点到晚8点,在没有储能系统的前提下供电时间能够更长一些,让光伏发电真正成为未来的主体能源。
“一带一路”横空出世 全球布局现良机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伴随着中国与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双边、多边等多层次更多经济合作协议的签署和实施,2017年 “一带一路”将带给沿线相关国家更多的发展机遇。而对于光伏企业尤其是有全球化发展视野的企业而言,这是一个莫大的惊喜。
罗家庆饶有兴致地表示,“一带一路” 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是国家最高智慧的表现,是当代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通过与沿线各国加强对接合作,有助于释放发展中国家潜能,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同时也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佳捷径。
太阳光电必然会跟随“一带一路”的脚步,跟随国内央企大集团一起向世界迈进。而对于光伏行业来说,“一带一路”将会给光伏企业带来重大的发展契机。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展开与实施,能够促进中国光伏企业在沿线各地的发展,这也是国内企业向海外拓展方面最有效率、最为人认同的方式。
罗家庆最后表示,在2017年里,太阳光电将重点发展三个地区市场:一是中国国内市场,二是日本台湾以及美国市场,三是东南亚市场。未来三年,太阳光电将会把太阳能追日系统的销量提升到GW级别,并且做到24小时供电,为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和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化石能源的急剧消耗导致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资源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