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大报告中,“绿色”一共出现了12次、“节约”一共出现了6次。从两个高频词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两层含义:
第一,光伏、风电市场的空间毋庸置疑。在光伏领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规模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万千瓦、光伏电站4500万千瓦。在风电领域,陆上风电机组装机容量增速放缓,但海上风电已开始发力。而这些,也是光伏人和风电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基础。
第二,短板不能忽视。众所周知,既有能源供给革命中遗留了不少短板,而追根溯源,会发现很多都与成本和效率相关。
所谓成本短板,即新建成本。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国内可再生能源的设备成本已经明显下降。仅以光伏领域为例,从2012~2016年,中国组件成本就已降低41.6%,逆变器成本降低57.1%。
但当前,竞价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价格领域的大趋势。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竞价分析报告》(RenewableEnergyAuctions:Analysing2016),截至2016年,全球至少有67个国家以竞价方式确定可再生能源项目。而与固定的标杆价格相比,竞价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价廉者得”,如果成本无法降低,不仅会错失项目,还意味着被推出全球能源发展的主流之外。
在各种能源设备或已“降无可降”的前提下,如果要在开发中继续降低成本,除了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寻找空间,还可以通过智能化开发,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减少成本。
在智能化开发中,通过物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加强能源生产的效率,精确监控发电状态,减少损失,将是可以选择的方向。
所谓效率短板,即把“生产革命”和“加大供应”简单地划上等号。
在能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时,追求规模效应无可厚非,但当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开源节流。因为只有重视效率,才能让能源总量得到控制,并最终实现能源供给关系的优化。
对于单个能源项目,提升效率需要精细。
一位光伏业内人士曾说:“未来光伏行业的赢家,将在能够把握住每一瓦获利的人之中产生。”言下之意,要想从以量而生转向以质而生,企业需要选择最好的技术、明确的定位、细化的渠道,从生产出的每一个产品中挖掘出可以寻找的最大价值。而整个项目的能源供给能力,也将因为每一个产品的优化而升级。
而对于综合能源项目,提升效率则需要互补。
当下,多能互补已经成为能源生产的主要方向之一。这种互补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上的融合。这种融合也并不仅限于传统或可再生能源内部,而是要利用储能或光伏、风电等其他类型的新能源,甚至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之间的结合,以发掘各类能源的互补性,实现供能体系的优化,以实现利用效率的提升。
FR:能源评论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在十九大报告中,绿色一共出现了12次、节约一共出现了6次。从两个高频词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两层含义:第一,光伏、风电市场的空间毋庸置疑。在光伏领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规模达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