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记者从多位人士处获悉,绿证的推出确实可缓解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压力,让部分电站企业于短期内获得更多的现金流,但真正的交易活跃期将是2018年。2017年,绿证交易将更多囿于探讨及驻足观望的层面。
绿证诞生
有关绿证的这份文件,全称为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下称“通知”),其提到,我国要建立绿证自愿认购体系。该交易制度有利于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降低国家财政资金的直接补贴强度,鼓励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和个人在全国绿证核发和认购平台上自愿认购,作为消费绿色电力的证明。
绿证自2017年7月1日起正式认购,认购价不高于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金额,由买卖双方自行协商或者通过竞价确定。“自2018年起,适时启动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强制约束交易。”
上述政策旋即引发了新能源产业内的探讨。
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仇展炜就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绿证政策有几大重点:价格上看,交易价不应高于可再生能源补贴价值;时间点上,政府希望的节奏是2017年自愿、2018年强制交易。
“按照政策,今年的交易双方都要自愿达成。目前情形下,自愿交易的公司相对来说较少,除非一些类似谷歌、苹果、微软等大型企业作为买方参与,其他国内大公司的参与热情未必很高。”仇展炜判断道。
那么,谁将是参与的主要对象呢?在他看来,卖家可能是一些对现金需求高的电站企业,而买方则不确定。
交易不会特别活跃,理解起来并不难。举个例子,现在国内某家企业可能会卖出某西部地区老电站的电量,补贴为0.6元每千瓦时。按照绿证政策,参与交易的金额将不会高于前述数字。但如果交易价格偏低,卖方在不缺现金流的情况下宁可等待财政补贴下放,也不会轻易出售电量,否则这笔交易看上去并不划算。“因为可再生能源的补贴虽有拖欠,但还是会下发的,只是发放的时间较晚。”仇展炜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然而,假设卖方本身现金流奇缺,那么它就可能会选择拉低交易价、快速出手,真正实现交易。“不过,现在还有另一个问题,买家多数都希望卖个高价,但接盘者又希望低价获取电站,彼此会发生矛盾。”因此仇展炜表示,2017年的绿证市场活跃度,将会明显低于2018年。
从交易的电站类型看,风电也将更受欢迎。
绿证的交易模式是:在风电或光电电站的标杆电价基准之下,减去电站所在地区的脱硫煤价,得出了补贴价。绿证的交易价要低于这一补贴价。
阳光保险研究部新能源分析师王润川就透露,由于光电标杆电价更高(位于0.65元每千瓦时至0.85元每千瓦时),因此补贴(即标杆价-脱硫煤价)更大,对应的绿证付出成本也更多。
相比之下,风电标杆价位于0.4元/千瓦时~0.57元/千瓦时之间,显得更便宜。因此,光电和风电如处于同一资源区时,风电的绿证价将更低,现阶段的买方将更倾向于购买风电电量。“但随着光电价格的进一步下滑,未来绿证的购买也就没什么明显区别了,大家都会综合评估电站的报价、所处地区资源情况来参与认购。”仇展炜表示。
绿证的终极目标是否是代替补贴?
在采访中,第一财经记者也了解到,绿证出现之后,财政补贴的压力将会大幅度减轻。
根据中银国际的报告,我国针对1~6批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名单预计发放了约745亿元的补贴,其中风电支付了553.46亿元,光伏支付了191.9亿元,风电和光伏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26651兆瓦和27414兆瓦,这也是基于5919吉瓦时的全国电力消耗量来预测的,基本与可再生能源融资规模787亿元相当。
而据媒体报道,此前国家能源局华东监管局负责人就曾表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的补贴缺口达到550亿元,财政补贴资金缺口较大,原有补贴模式也难以为继。
因此,除了财政补贴继续下发之外,企业层面、电力交易制度方面都需重新设计考虑。而绿证的政策中也提及,绿证出台可“降低国家财政资金的直接补贴强度”。
“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从原来的0.1分调至1.9分,虽然有所提高,还是难以填补财政补贴的缺口。”王润川表示,补贴的降低有两种:一是实实在在地由财政补贴出资,另一类则是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电价主动下滑。如果是电价主动降低的话,企业就要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如原材料采购、工艺技术的进步等。
如今,硅材料已从8年前的数百美元/公斤降至20美元/公斤上下,如果再进一步下滑至10美元,短期内可能性不大。企业只有依靠中端产品即硅片和电池片工艺的提升来促使整条产业链发生改变。而有了绿证之后,企业的资金获取也有了新渠道。
2018年,当市场进入“配额考核+强制认购”的发展阶段时,被要求强制认购的预计大部分是发售电公司。仇展炜就提到,如果是强制要求,其力度是否足够也是行业内最为关心的,“现在国内发了很多文件,比如说光伏和风电的保障性收购,但执行得不算到位。配额制如能有效执行,对于绿证交易的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去年3月3日,国家能源局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在官网挂出了一份《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尽管部分市场人士称这一指导意见不能等同于此前广为期待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但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中,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与配额制并无二致,只是说法上更为婉转罢了。
所谓“配额制”,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份额做出强制性规定。整个指导意见中提及,各发电企业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应达到全部发电量的9%以上,这是整个指导意见中最为关键的一条。该指导意见也提出了要建立绿证交易机制,绿证可作为发电指标的核算凭证,绿证持有人可参与碳减排交易和节能量交易。这份去年出炉的文件没有提到绿证与配额制之间是否有取代的关系,但在今年的绿证通知中,国家各部委也明确提出,“”绿证出售后(光伏及风电企业)不再享有补贴,(项目)不可转售。”绿证和补贴的关系也一目了然。
FR:一财网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在国家多部委近日发出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下称绿证)政策之后,围绕其间的话题在进一步发酵中。第一财经记者从多位人士处获悉,绿证的推出确实可缓解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压力,让部分电站企业于短期内获得更